作者:叔本华,德国著名哲学家,出生在一个异常显赫的富商家庭,他的父亲是从事国际贸易的巨商,以上的几代人一直因经商而家族显赫,彼得大帝及皇后访问就曾住在叔本华曾祖父的家里,可以想象这个家族的地位。叔本华的母亲很有文艺天赋,写过不少爱情小说,当时不少德国文化名人,包括格林兄弟,歌德都是叔本华母亲举办的沙龙的坐上宾。但是叔本华父母的婚姻是世俗的婚姻,他的母亲很年轻时就嫁给年长很多的叔本华的父亲,是没有爱情的婚姻,他的母亲并不幸福。叔本华从小与母亲关系也不融洽,他感觉不到母爱而且他一生未婚。而且本书提到女性有贬低污蔑的意思,这和他早期的所见所闻及和他母亲有很大关系。
叔本华自小就跟随父母周游列国,从15岁到17岁,他还专门的游历了欧洲,掌握七种语言,叔本华非常博学,喜欢读书并在所读的书上做笔记,读的书是何种语言写的他就以何种语言做笔记。叔本华很早就显示出无人能及的思想能力,所谓的天才吧!25岁左右就完成哲学名篇,29岁前又完成《作为意欲和表象的世界》,即他的哲学理论基础和框架在29岁就形成,后面的著作只是对这个框架的系统补充。叔本华思想如此成熟,跟这位天才的勤奋、博览群书和早年的游历学习有直接关系,而优渥的家庭环境是基础。从他的多年不变的生活作息就可以看出:早上起床后喝杯咖啡就一直埋头写作到中午,然后吹笛自娱自乐半小时,接着用餐,午餐后进行阅读一直到下午四点,然后和他的狗一起散步,晚上六点阅读《泰晤士日报》后晚餐,最后去剧院看戏或去音乐会听音乐,最后回家睡觉。
这位天才还在我们这些庸人懵懂混沌的年纪就非常清楚自己将来要走的路了,他认为自己:生来就注定要成就一番伟大的事业,从青年时代就在内心秘密的感受到了这一事实。他就会像建筑蜂巢的工蜂那样去努力完成自己的使命。在青年时代,一个精神素质出众的人就已经着手为他那独特的观点和认识积累素材,也就是说,他为自己注定要给予这世界的奉献做搜集功夫。
尽管他的著作在晚年才得到世人的认可,但他从来没有沮丧过,自信甚至自负的认为:所有真正优秀的作品无论在哪个时候、哪个地方都要与总是占上风的荒唐、拙劣的东西进行没玩没了的恶斗。大众的判断力是反常的,要创作出优秀的著作,并且避免写出低劣的作品,创作者就必须抵制和鄙视大众及代言人的评判。还正如他的著作里:孤独是精神卓越之士注定的命运,要么是孤独,要么是庸俗。对具有伟大心灵的人来说—他们都是人类真正的导师,不喜欢与他人频繁交往是一件很自然的事,这些人来到世上的任务就是引导人类跨越谬误的海洋,从而进入真理的福地。他们把人类从粗野庸俗的黑暗深渊中拉上来,把他们提升至文明和教化的光明之中。
本书的译者引用“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形容叔本华一生对自己要完成的理论铁一般的坚持很贴切。
介绍完作者我们进入正题,本书《人生的智慧》是探讨的是幸福,即怎样称心愉快的度过一生的一门艺术。原本以为哲学家写的著作都是晦涩难懂,没想到本书从平常实用的角度出发,通俗易懂的剖析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分为:1.人的自身。属于人的个性的东西,包括:健康、力量、外貌、气质、道德品格和精神智力等。2.人所拥有的身外之物,即财产和占有物。3.人向其他人所显示的样子,即人们对他的看法,可分为名誉、地位、和名声。本书就是从这几个差别要素深入浅出地分析这些因素对于一个人的幸福的影响以及我们如何避免或减轻这些不利的影响。以下是各章节良言金句的摘抄,本想加一些自己的感悟,但是金句太多,感悟也太多,时间有限还是省了吧。另外也是恭敬心理,自己也是浅薄的理解。以后有空会再读第三遍,争取理解更透。
第二章 人的自身
对于一个人的幸福,甚至对于他的整个生存方式,最主要就是这个人自身的内在素质,它直接决定了这个人能否得到内心的幸福,因为人的内心快乐抑或痛苦首先就是人的感情、意欲和思想的产物。而人自身以外的所有事物,对于人的幸福都只是间接地发挥影响。与身俱来的个性很难改变,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尽可能地充分利用我们既定的个性,我们应该循着符合我们的个性的方向,努力的争取适合个性的发展,所以我们必须选择与我们个性相配的职业、地位和生活方式。
属于人的主体的美好素质,包括高贵的品格,良好的智力,愉快的性情和健康良好的体魄,一句话:健康的身体加上健康的心灵。只要保持健康,一切也就快乐的源泉;但缺少健康,一切外在的无论什么好处都不再具有意义。所以最大的愚蠢就是为了诸如金钱、晋升、学问、声名,甚至为了肉欲和其他片刻的欢娱而献出自己的健康,我们应该把健康放在第一位。
痛苦和无聊是人类幸福的两个死敌,每当我们感到快活,在我们远离上述一个死敌的时候,我们也就接近了另一个死敌。我们的生活确实就是在两者之间或强或弱的摇摆。生活的艰辛和匮乏产生痛苦,而丰裕和安定就产生无聊。人的内在空虚就是无聊的真正根源,内心空虚之人无时无刻不在寻求外在的刺激,试图借助某事某物使他们的精神和情绪活动起来。
人们辛苦挣来的闲暇,就是为了让人能够自由的享受意识和个性所带来的乐趣。所以,闲暇是人生的精华。
第三章 人所拥有的财产
财产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这里就不赘述了。
第四章 人所展现的表象
我们在他人心目中的样子,通常被我们过分看重,这是我们人性的一大弱点。这一错误给那些要统治人或驾驭人的人提供了一个便利手段,所以,在各种训练人的手法当中,加强和培养荣誉感的做法占据了首位。我们要抑制这一弱点,尽量减低我们对待别人意见评价的敏感程度,恰如其分的评价它的价值。每个人首先以自己的样子为自己而活!
虚荣和骄傲之间的差别在于:骄傲就是确信自己拥有某一方面的突出价值,但虚荣则尽力让别人确信自己拥有某一方面的突出价值。
你必须强迫自己接受应有的骄傲,谦虚是美德这句话是蠢人的一项聪明的发明。
最廉价的骄傲就是民族自豪感。沾染上民族自豪感的人暴露这一事实:这个人缺乏个人的能够引以为豪的素质。如果情况不是这样,他也就不至于抓住那些他和数百万人所共有的东西为荣了。拥有突出素质的人会更加清晰地看到自己民族的缺点,因为这些缺点时刻就在眼前。
第五章 建议和格言
本章表现出叔本华悲观的的一面:理性的人寻求的不是快乐,而只是没有痛苦。
更好是好的敌人。
避免痛苦比得到快乐更加重要。
一般来说,人们最常做的一件大蠢事就是过分的为生活未雨绸缪,计划都有太多的阻碍,很少能成功,就算最后目标实现了,我们却忽略考虑了时间在我们身上的变化。
人生智慧的重要一点就是在关注现在和计划将来这两者之间达致恰到好处的平衡。有的人太过沉迷于现在,这些是无忧无虑漫不经心的人;也有的人更多的活在将来,他们则是谨小慎微忧心忡忡的杞人。那些以希望和努力生活在将来的人眼睛盯着前面,不耐烦地等待将要发生的事情,仿佛将来的事情才会为他们带来真正的幸福。在这期间,他们却对现在不予理会、不加咀嚼,听任现时匆匆逝去。这些人貌似精明,但却跟意大利的一种驴子一般无二。现在才是唯一确切的,我们应该永远记住今天只有一次,它永远不会再回来了。
对那些值得回味时刻的记忆和记录,应该小心保存下来,在这一方面我们的日记很有帮助。
青年人首上的一课,就是要学会承受孤独,因为孤独是幸福安乐的源泉。
我们对待他人的态度:谁要是生活在人群中,那他就不应该拒绝和谴责任何人,我们必须容许别人以既定的自身个性存在,不管这种个性是什么。
我们在与人交往时能够拥有优势全在于我们对对方没有要求,不用依靠他们,并且让他能清楚地看到这一点。
我们应该牢记时间的作用,试图强迫正常、适中的时间加快步伐是要付出至为昂贵代价的行为,所以我们应该小心不要向时间欠下高息债务。
第六章 人生的各个阶段是本书的完美收官,对人生各阶段的思想特点深入研究剖析,非常精彩。清楚的解释了为何我们记忆存储的青少年时期的印象最多,为何青少年时期感觉时间很漫长,成年后记忆减少而且感觉日复一日时间飞快。为什么到了老年,在回顾一生的时候,我们会觉得生活如此短暂呢?本章金句:有时候,我们相信自己在怀念着某一处遥远的地方,但事实是,我们只是怀念着我们年轻、活泼的时候在那个地方所度过的时光,时间戴上空间的面具欺骗了我们,我们只要到那地方一游,就会清楚我们受骗了。——此处是对岁月如梭,物是人非最理性的解释了吧!
读本书给我的启示: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一代伟人、天才必然出生在优越的家境,至少在当时算富裕,也至少他们青少年时期家境优渥,这使他们有机会到处游历,博览群书,见多识广,眼界开阔。简单来说富裕的家庭条件首先使他们摆脱物质匮乏,出身起眼界就不用放在生计奔波层面,再加上他们出众的智力,使他们有足够精力增长学识,开拓自己的精神世界,提升智力,进而创作。
2.原生家庭对个人成长如影随形。这一点从本书作者叔本华身上也显露无疑,即便是一个拥有超群思想力的哲学家仍然无法摆脱,可见其影响力。
3.我们该用文字记录我们值得记忆回味的人生瞬间。还是《浮生六记》那句:事如春梦了无痕。文字记录生活等于是在拉长我们的人生长度,否则我们老年只能感叹:一生如此短暂。
4.青少年是记忆的黄金期,应该尽量多学多看,为后半生搜集素材、积蓄力量。
5.孩子只是从书本了解世界、了解世事和生活远远不够。首先他们自己需要参与经历和观察,了解事物本身,让大自然、世事而不是书本成为他们思考的素材。所以有机会应该尽量带孩子出去多走多看,增加他们的阅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