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开学第一课》中,董卿说:
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你选择工作赚钱,不去管孩子,等孩子长大了,你辛苦挣一辈子的钱,都敌不过孩子败家一年。
教育孩子是有时限的。
经常听一些家长说:“孩子小,长大就懂事了。”
每次听到这句话,我总是在心中默默叹息,童年时期的教育对孩子的影响力,似乎被父母忽视了。
孩子坏了不去管,指望时间可以让他变更好,和东西坏了不去修,等着它复原是一样的。
就好像是智齿,从开始的不起眼,到后面隐隐作痛,你以为过几天就好了,直到疼的龇牙咧嘴,才后知后觉:
智齿最佳的解决方式,不是忍受,而是拔掉。
孩子年纪小,不是各种坏毛病的挡箭牌,也不是父母放任不管的理由,不然等孩子长大,性格、习惯、三观等各方面定型后,想管也来不及了。
任性放纵,要管。
任性放纵的孩子什么样?
不讲道理,没有约束,由着性子来,想要什么必须得到,完全不考虑别人的感受和情绪。
每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会经历任性的阶段。
有的孩子聪明,他们会用任性去观察父母的反应。
所以面对孩子的行为,父母的态度至关重要。
曾经有位妈妈带孩子去海边旅游,孩子拿了一块石头要带走,遭到工作人员制止,这位妈妈就发飙:
孩子想拿块破石头都不行!?
你看,面对孩子的无理要求,很多父母不仅会满足,还站在孩子那边,助长孩子的任性。
实际上,这种态度才会害了孩子。
要知道,越小的孩子,可塑性越强,一次次的纵容孩子,传递孩子错误的是非观,这种影响很糟糕的。
这个世界上,没有哪个孩子可以任性活着,从任性到克制,就是一种成长。
原则问题,不能由着孩子来。
坏习惯,要管。
汤加辉说:
我们的一生,不过是习惯的总和。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滋生很多坏习惯,比如爱玩手机、从来不做家务、不讲卫生,如果大人不管,孩子长大后,这些坏习惯极有可能跟着他。
小时候没有礼貌,长大后没有教养;
小时候爱玩手机,长大后缺乏自制力;
小时候依赖父母。长大后难以独立......
看似都是小问题,慢慢就会变成大问题。
坏习惯浑然天成,好习惯难以养成。
难就难在日复一日的坚持。
记得小时候,母亲经常督促我:
东西用完要放回原来的地方;
比如回家后衣服要整齐挂好,吃饭要先洗手,对待人要有礼貌......
这些小事,我从不放心上。
直到后来读大学,进入集体生活,这个不起眼的小习惯,却在无形中帮助我整洁地、有秩序地生活。
再后来,见惯了一些孩子日子过得浑浑噩噩,脏衣服乱丢,从不收拾房间,我才明白,整洁的房间,藏着的是好的生活习惯,还有一个人对生活的态度。
而好的习惯,往往就是在童年时期养成。
自私冷漠,要管。
父母爱孩子,几乎是动物本能,但孩子爱父母、爱身边的人,却是需要大人慢慢教的。
你可以以身作则,也可以不经意的引导,但一定要让孩子明白,所有给予他的一切,是爱,不是理所应当,在被爱的同时,要正确表达你的爱意,温暖身边的人。
我身边有一对退休老夫妻,吃穿用都很节俭,可带孩子的时候,就恨不得把全世界捧到孩子面前。
几百块的巧克力,眼睛不眨一下就给孩子买了,看着孩子吃得满脸都是,两口子非常满足。
有一次吃饭,孩子专挑肉,盘子里的肉一会儿被他吃光了,爸爸忍不住呵斥:
你怎么不给爷爷奶奶留点?
孩子头也不抬:
他们又不吃。
老人家马上接话:
是是是,爷爷奶奶不爱吃,吃不动。
这样的事情发生几次后,孩子怎么可能会主动体谅大人呢?
孩子小时候,我们就像这样,有意无意拒绝他的爱,等他长大后,却又反过来盼星星、盼月亮地希望孩子多关心自己。
一旦孩子表现出冷漠、就觉得心寒,可是回头看看,孩子不是天生就这样的,是我们没有给他爱别人的机会。
我始终认为,好的教育,不仅让孩子成才,更要让孩子明白如何去爱人。
方法很简单,比如:
一家人吃饭,让孩子等等家里的长辈,等长辈先夹筷子;
妈妈拎着很多东西,让他去搭把手;
爸爸加班工作回家,让他给爸爸倒水......
别嫌事情很小,生活本来就是琐事构成,这些细节体现出来的就是爱和体贴,否则孩子考再高的分数,有再大的出息,回到家庭后也只剩下冷漠。
爱是人类的天赋,也是一项需要学习的能力,请让孩子在童年就掌握这样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