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珊有机农场自助游
——乡村情怀回归系列之“东珊有机庄园游”
火山
浅薄之中,裂痕下有生机的勃勃感。于是,继续行动庄园科普游;这次选择去城郊塘下村附近的东珊有机农场。
由于需要品尝野菜,预约周期长达半个月,庄园主野菜东先生比较重视,他亲自下厨。帮厨的人,竟然遇到一熟悉的佛学人士——明怡;明怡说她只是来帮工,义工团队的人士果然遍布整个田地。这次自助庄园游,比较早和孩子说明白,孩子带了她的表弟一起,本来是也顺便带她堂弟来的,堂弟需要学习绘画,也就作罢——当然改动的时间,也包括这次的行程,周六要改成周日——孩子其人周六需要去广州训练合唱。合唱的教练中有一位是外国人,看到他轻松诙谐的教学方式,不免感叹专业训练和大众训练果然有不同的要求及标准。
小众的出色才能吸引更多的侧目,大众的娱乐或者也会造起一些风、流。有机庄园游当然适合小众的氛围,于是一星期前就和野菜东告知,可能大约会十人过来。实际上来了八人,有另外三人是随缘观摩的。一母亲亲自带小孩过来,我也带了两个小孩,另外几个都是文学群友;有些小孩临时告假,估计有其他的游玩替代了。我主张科普探索自助游,属于科学课堂以外的延伸,和学业一时的成绩没有必然的联系,和人的认识与心性铺张有点关系。当然真正对有机感兴趣,相信他(她)会改变食性的,起码对医食同源的中医药会重点关注,乃至延伸到亲自组方,对一些医学书籍的方子进行适时的调整。人从娱乐、兴趣入手,直至成为一种坚定的信念,鼓扬起一辈子的魅力与气魄。
这庄园的植物类别相对丰富,有些野生的种类也看似随意的存在;野菜东掀开一连片的杂草,我们看到一种绿茎的植物,远看好像是石斛——来不及使用“花帮主”扫描,只有旁边静听和拍照的份;在此时喜欢做一个安静的学生,听听东哥分享他的种植经验和见闻广录。包包姐欣然自拍,还在更远的边缘处静听;有时遇到喜欢的花,邀请我去扫描分辨,我们遇到了俗称与学名不太对等的植物;这分辨小程序,能准确辨别“红桃K”,却不能分辨到“红水仙”——若不是曾经见过一点熟悉的物种,真给这“神器”忽悠了——怪不得有些专业人士不大主张使用这个小程序,辨认的程序估计不止这个,作为兴趣索玩,这个神器姑且可以满足吧。
比较可惜的是,又遇见薇甘菊茂盛的爬到了灌木顶,这种新型物种的适应能力好强,竟然把本地物种的地盘占据了不少,甚至有的地方就直接绞杀别的。在一个棚架里面,我们见到了一个玉米地,初看还以为是一般的玉米,剥开外皮才发现这玉米曾紫黑色的——黑糯米玉米;玉米煮熟后,掰到嫩一点的,发现紫黑色并没有完全上色,还是有点发黄的,原来玉米的紫黑色竟然是玉米须渗透造成的。东哥扛来一根新鲜的辣木,砍下一小部分,拿来做菜;在四角天井处,我们直接在阳光斜照下开餐,辣木成了可以咀嚼的甘蔗,辣味很淡,有点回甘,木渣里也夹杂着丝丝血迹,牙龈皮肤脆弱,看来近来需要摄取点维生素丰富的食物了。
梁国成作家,一直洋溢满满的发表他的观感,生活资历丰富让他的短篇小说层出不穷;包包姐走过祖国的千山万水,她主张我们多出去看看、走走,一个柔弱、可爱的自己,备受年轻人教训的过来人,往往更有点意味与意蕴。数个孩子的天真洒脱更加让我们感觉到他们的能量充沛,时代时光恰到好处,祖国花朵处处绽放,怪不得周围有那么多青春的舞台及亮丽。
究竟我们游了“人”,还是游了“庄园”,又或者是游了这里的氛围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