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浅草
蒋方舟说过一句话:多读点书吧,不然你的三观将是由你的亲朋好友决定的。
无论什么时候读书是你最接近上层社会的选择,读书能打开你的另一扇窗。生活是修行,育儿路上也是修行。
好的父母是自我不断的完善、去学习成长,才能培育出人格健全的孩子。
看了鲍鲍老师的《爱的觉醒》这本书,突然有一种想生娃的冲动。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如果早几年读了这本书,育儿路就会轻松很多。
确切地说,第一个孩子都是在别人的口中,在亲朋好友的育儿观念中长大。
回忆自己带娃的亲身经历,发现很多的路都走错了。
比如孩子在月子里哭闹,就不去理会。比如孩子分离时候表现出的焦虑不安,我们还置之不理。比如孩子受伤摔倒的时候,为了心疼孩子而安抚他,没事儿朝地板桌子拍打出出气。
这些看似简单的事情,在这本书里给了我们深刻的解答。
鲍鲍老师说,爱孩子最好的方式是父母的自我疗愈。其实孩子就是我们的镜子,在他们身上暴露出的问题正是我们童年的时候,我们父母在我们心中所埋下那个种子的投射,没有得到满足,在今天那一刻又再次激起了我们的那个内在小孩。
所以孩子的每一步都需要我们用心陪伴,无条件的爱他。
要从小培养娃的同理心。比如孩子摔跤了,你让他爬起来,并对着大地说:“对不起,把你弄疼了。”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他有理解别人的能力,能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
前几日娃的手碰到凳子,不小心撅起了小嘴。我问她怎么了?她说,桌子把我手碰疼,我就说道:“那你赶快给凳子说声对不起呀!问一问凳子有没有疼呀,关心一下它。”
我刚说完,她就说:“妈妈呀,原来在你心中我还不如一个凳子呀?我手疼了你不关心我,你还让我关心凳子?”
我对她说:“只是让你学会体谅别人,有一颗感恩的心,如果你什么事都能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你就会是一个懂得感恩的人。”
可现在看来我错过她幼年教育的好时期,教育孩子也要从小引导,长大的她也带着有色眼镜了。
记得孩子小的时候,有一次我去那个集市上买菜。走的时候孩子在哭,等我回来,孩子还一直都在哭。来去路上30多分钟了,她一直哭了三十分钟。后来左邻右舍的人们给她贴了一个标签,就是这是个爱哭的娃,她总是太黏她妈了。
以至于后来很长时间别人见面都说她是个黏人的娃。
其实娃从小都是我自己一个人带大的,没有给她做好这种分离的链接,没有让她心里有一个过渡。
用错误的育儿方法,一辈辈的传承教育娃。
在孩子生下的时候,老一辈的人就说要给娃绑腿,不能给娃洗澡。孩子哭的时候坚决不要抱,在月子里就要锻炼她把尿。总之这样都是有利于娃以后的成长。
看了老师的书,颠覆了我的认知。育儿知识如果我们不去学习,我们也是有我们的亲朋好友所决定的。
比如在孩子断奶的时候,父母为了强制性断奶在乳房上抹辣椒。其实我是不赞同这一做法的。
我们一遍遍的给他说,即使他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潜意识里他一定会懂得,哦,原来是我长大了,我不能再吃妈妈的奶了。
之前的我面对孩子做错事了就发火,或者磨蹭的时候,我也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气。我总是说你怎么样怎么样,都是你怎么怎么样。
我无意中给孩子传递的一种是推卸的责任,我在他的身上看到了那个焦虑的父母。在孩子的身上也看到了一个遇事总是逃避的妈妈。
如果什么问题总是从孩子身上求索,我们永远都得不到答案。
我们需要的是建设自己的心理,让自己的心房变得坚不可摧。修复自我的精神体系,完善自我的人格结构,才能传递给孩子正确的爱。
我们试图培养“听话”的孩子。殊不知听话而正在毁了他,他也活成我们心中塑造的样子。
有一次无意中对孩子说的一句话。这句话恰恰是我有时候在心情不好或者是对他发火的时候说出来的。
我猛然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我们的言语也在潜移默化中对他形成一种影响。孩子必须是独立的个体,他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世界,我们只是给他以正确的方式引导就好。
想要成为好的父母,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在一生下来就应该担起责任,与他共同成长。
鲍鲍老师说:“健康的爱是科学的爱,是符合孩子成长规律的爱,是真正能满足孩子心理需求的爱,而不是家长仅凭个人喜好,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到孩子身上。”
爱的觉醒是让我们真正的醒悟,用正确的爱,科学的爱,提升父母的能力同时给孩子一个健康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