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音在序中这样写道:城南的繁华早已随着首都的南迁而没落了,偶然从那里经过,便不胜今昔之感。这并非是眷念昔日的热闹生活,那时的社会习俗并不值得一提,只是因为那些事情都是在童年经历的。那是真正的快乐、无忧无虑、不折不扣的快乐。
我初识林海音作品是在初中还是高中的一篇文章《爸爸的花儿谢了》,那个时候还并不懂得离别、不懂得深刻的怀念,只知道最后老师让我们分析最后一句话“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了。”至今依旧记得当时的说法是两层意思,一是字面意思爸爸的花儿凋谢了,二是隐含的爸爸老了。而今再此读此篇文章时,感触不同了,触动心灵的地方更加深刻了。
不知还有多少人90后、00后从一出生开始生活的地方是偏僻小镇,简朴农村。很多从小生活在大城市的人可能没有深刻的体会,那种多年后回到老家,物是人非的感觉。
从知道要回老家开始,心跳加快,满满的期待,儿时的回忆突然像开闸的洪水喷涌而出,会在心里不断的问“小时候的玩伴能够遇到?”“他们而今是什么样子?”“我出现在他们面前他们还认得我?”等等,所有的问题都是因为我对那个多年不曾回去的地方满怀期待。坐在曾经载着我从此路线离开的车上,望着窗外飞逝而过的好似熟悉的景色,心里满满的愁绪,原来这就是思乡近切啊!
踏上那条熟悉的路踩在那片熟悉的土地,却怎么也让自己高兴不起来。
这里已经不是儿时的模样了。
以前看到的是熙熙攘攘的人而今放眼望到的都是满目荒芜的杂草,那些儿时的伙伴也已经不知去向,可能也像我一样,在外求学,多年不曾回来过了吧。
《城南旧事》中我重拾了而是的记忆,那些我觉得简单都快忘记的回忆。就连小时候独自一人在门口洗头的画面都重现眼前,那样真实,就好像从来不曾远去。
主人公英子从小就充满好奇,这和很多小孩子一样,所以她会在废弃的荒地遇见善良而被生活逼的迫不得已而选择偷窃的哥哥。大人们心里都怨恨这个偷窃的人,只管结果从来不在乎偷窃的原因。但是小孩不同,哥哥虽没有直接告诉英子原因,只是告诉了英子,家里有一个弟弟在读书,满脸的骄傲说着自己弟弟成绩很好但是突然暗淡下去的眼神说自己没有出息不能供养弟弟读书。幼时的英子说从第一眼看见这个哥哥就觉得他是好人,尽管在当时那种感觉起来还挺让人害怕的环境。
英子的母亲告诉英子,以后如果成了作家一定要写一个小偷偷窃后怎样被抓的。而英子说“不,我要写我们去看海”。
年幼的孩子心里即使什么都不懂得,却也知道真假善恶不是表象看到的那般。
————这是《城南旧事》中的“我们去看海”
惠安馆的疯子,每次都站在门口张望,来来往往的人就对她避而远之。而英子却不怕她,从走进惠安馆的那一刻英子就注定她和别的孩子不一样和大人们不一样。听了秀贞的故事,这个好像什么都不懂得孩子竟然好像什么都懂得一般,还把寻找小桂子的事记在心头。别人都觉得秀贞是疯子,因为男人走了不回来了自己的孩子被丢了,开始发疯的。而英子觉得秀贞和普通人一样,一样的正常,还时时来看秀贞和她聊天说话。最后告诉妞儿自己的母亲就是秀贞,小桂子就是妞儿,还帮助她们两一起离开这个地方。
————这是《城南旧事》中的“惠安馆传奇”
英子家的奶妈,这个在英子家待了十多年的人,不仅英子和弟弟妹妹对她有感情父母们也是,弟弟从小就是宋妈带大对宋妈感情最厚,只要一说宋妈要离开就会立马哭的孩子。
宋妈自己在乡下有一个女儿和儿子,儿子没读书了在放牛。宋妈一直在外,只是每次孩子他爹拉着驴来家里从宋妈这儿拿生活费。宋妈一心盼着把自己的孩子也接来城里生活却不知自己心心念念的儿子小栓子放牛时不小心掉河里死了,女儿被自己的丈夫卖给别人了。
宋妈从生下自己的孩子开始就没怎么带过,而是在外帮别人带孩子挣钱,自己的孩子让别人带。英子曾经问过宋妈“问什么你不自己带孩子让别人带而自己去给别人带孩子?”宋妈说“我们乡下人带孩子便宜,我来城里带孩子工资高。”这或许也就是现在很多留守儿童家长的心声吧。
我觉得宋妈的形象特别生动感人同时让人反思这样的悲剧为什么会发生。
————这是《城南旧事》中的“驴打滚儿”
林海音说“在我为文多年间,从来没有一篇专为父亲而写的,因为我知道如果写到父亲,总不免要触及他离开我们过早的悲痛记忆。”
最后一篇是“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儿”。看着这篇文章总是会让我想起朱自清的《背影》。很多时候我们总是在经历的时候不懂得各种真情,过了那段时期回忆起来,总是会忍不住泪流。林海音心目中一直坚强的把爸爸,突然一刻爸爸病倒了,以为只是像平常一样的生病就会好的,但是回到家中听到的消息是“大小姐,别说什么告诉你爸爸了,你妈妈刚从医院来了电话,叫你赶快去,你爸爸已经、、、”
“大小姐,到了医院,好好儿劝劝你妈,这里就数你大了!就数你大了!”
一瞬间就可以让我们成长成熟的事。
那些过去的时光掺杂了快乐以及痛苦,回忆总是这样的,一半怀念一半伤痛,既有美好的追忆,变迁的不舍,也有伤痛的重拾。
只是而今和当初的心境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