坛经是和尚的讲经录,本节是各种对答,内容繁杂,这里略选其中有趣的几段。
1、玩转经法
僧人法达,七岁出家,苦读法华经却始终不得要领,特来请教。和尚开导说:悟了转法华,不悟被法华转。法达当下大悟,激动的流出眼泪,说道:我太笨了,这么多年,让经书给遛的团团转,晕头转向的,原来是弄反了!
读记:
和尚说的转,意思似乎是玩。像打嗝放屁一样自然,不费力就能办好,如同身体的机能,做起来不用想。会玩是行家,吃力不行家。
六神无主,心在躯体之外,被玩的晕头转向,所以会迷瞪。见自性,成佛道,就是改变被玩的境况,把丢了的魂找回来。眼睛掉裤裆了,哈喇子掉了一地,这些都是丢了心。
2、往哪儿入
智隍禅师曾拜五祖弘忍,后宣称得大师真法,打坐二十年。和尚弟子玄策游历到河北,听说了智隍,便来造访问道:你在干什么?
答:入定。
玄策问:那你有没有心呢?
答:心是虚空,看不到有无。
玄策说:既然看不见,你往哪里入呢?
读记:
禅宗的对答,往往在虚实之间让人耳目一新。智隍说虚,玄策说实。虚实相通的是理,虚实矛盾的也是理,看你怎么悟。在禅宗,虚实对答是修行的常法。
3、庄子的痕迹
智隍听了玄策何以入的问话,半天做不得声,百思不得其门而入,就来拜访慧能和尚,请教禅定之法。
和尚说:虚空而不执著于空,心就没有滞碍。动静不是问题,因为无处不心。世俗和圣境全部两忘,主观和客观一齐泯绝,性相同一,就无时无刻不在禅定,没有不禅定的时刻了。
读记:
学者都说,禅宗思想有庄子的痕迹,本段似乎是明证。原文的“凡圣两忘,能(主观)所(客观)俱泯,性(体)相(用)如一”,与庄子毫无分别。慧能对“用”的抽象非常彻底,这是他高明的地方,对后代影响至深。
4、不会佛法
有一个僧人问:五祖弘忍大师的衣钵、心法,到底谁得到了?
和尚说:领会佛法的人得到了。
僧人问:大师可曾得到?
和尚说:我不会佛法。
读记:
和尚不会,这不是在说漂亮话,说的正是禅宗的见解。本来无一物,是说根本无外物可得,得了就是凡夫。领悟诸法空相,在自证自悟。所以,凡夫有师,悟了无师。
无师不是不尊重,打是亲骂是爱,拿佛祖开玩笑是常事。季羡林说禅宗呵佛骂祖,走向印度佛教的对立面,这是佛教被中国同化的证据。季先生此说欠考虑,同化是实,对立却未必。将佛比作屎橛子,在禅宗很正常,谁在意谁是傻逼。在禅这里,屎橛子和美食很可能一个意思,区别不过是你此刻的心境。懂行的历史家经常说,忌讳是没开化的代名词,纯种傻蛋。退一万步讲,不懂爱嘛!
禅师不需要做逻辑的思考,在禅师这里,所有逻辑都不如一个屎橛子更加真实。季先生说出对立面仨字的时候,就掉入逻辑的坑里,他可能忘了,佛是没有好恶的。
想见到自己的心,先看清手头的事。
来来来,喝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