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父母都会困惑于自己和孩子的沟通问题,总有一种对牛弹琴或者感觉自己苦口婆心的谈了好多,但是,最后才痛苦的发现他压根就没有理解你要说的话,甚至,是误解了你的意思。
比如说,王先生一直忙于项目,某天听到同事说《疯狂动物城》这个电影很适合小朋友看,想想自己很久没有陪儿子了。于是,满心欢喜的定了两张周末的票,想叫上7岁的儿子小明去看。小明也很开心。但是,等到了周末,公司临时通知要加班。于是,王先生告诉儿子下次吧。他原以为孩子会理解他,说:“好的,爸爸,那么我们下次再去看了。”没想到,儿子说“无所谓,反正我对你也不重要。”当时,王先生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因为,自己一直以来拼命工作都是为了家庭,怎么到头来自己的儿子压根不信任自己呢?然后,王先生想让自己的妻子代替自己陪儿子去看。没想到妻子拒绝说,“你不要这么自私好不好?你不要在利用我的时间了好不?这是你欠下的父债。”王先生更伤心了,因为,儿子不理解自己也就罢了,怎么连妻子都认为自己也是自私的人呢,难道自己不是一直在为了家庭而奋斗吗?
悲伤之余,王先生启动自己的反思功能,不停思考这到底是怎么回事。越思考,越悲伤,越悲伤,就越无法换角度的思考。于是,无奈的他只好来求助心理咨询了。
这里我就不详细诉说咨询过程了,因为,咨询都是漫长而辛苦的,不像很多人想象的醍醐灌顶,刹那间顿悟的戏剧性转变。这里只是把我治疗王先生时所运用的理论知识介绍给大家,启发大家对心理咨询的兴趣。
按照精神分析中的客体关系理论。
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个剧本。剧本里包括主体和客体。然后,内心里面的主体和客体发生的故事,就会被投射到外部的人际关系中,我们会无意识的预见到别人会怎么对待我们,而我们又会怎么反应。用现在流行的气场理论来理解就是,我带着我的气场,你进入我的气场,就要服从我的规矩。
而这个剧本是每个人从出生后开始和家人的互动中,慢慢生出来的,所以,必然深深的打着你的家庭文化的烙印。打个比方就好像,你肉体出生后,还需要在父母的内心,主要是和妈妈的内心中,再孕育两年才能完成,分离个体化,也就是你的“心理出生”了。形象的说,自闭期就是出生一个月内,孩子的内心世界是封闭的,能量是孕育着的。2-5月内心世界开始有能量出现,这个能量通过利用母亲作为过渡体来认识世界,这时候,母亲的心理就好像“心理子宫”一样,要帮助孩子来“孵化”自己的心理。6-36个月,孩子内心的主客体世界形成,二者缺一不可,没有了主体,就是“不把自己当人”;没有了客体,就是“不把别人当人”。当然,这样的人,我们也可以说,他一辈子都是心理不成熟的,也就是说,他的“心理出生”没有完成。
然后,精神分析客体关系理论,总结出16种经典的主客体配对,就好像人生剧本一样,大致就在着16个原型中选择了。
好了,回到王先生的案例。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他的儿子小明的内在主客体关系是第3个
“我是没人要的小孩VS你是不关心的,自我为中心的父母”
。
于是,小明把这个内在的主客体关系投射到他和父亲的现实关系中,也就是说,无论王先生怎么说,小明都先入未见的认为,对方就是自我为中心的人了,自己就是不重要的人了。这就是态度。而态度一旦形成,就有着强大的情感力量在背后,就不是理性可以说服的了。比如说,你养了一只狗,你每天踢它几脚,然后,它养成了一种态度,就是看到你就躲得远远的。然后,有一天,你感觉自己爱意升起,温柔的呼唤它过来,你内心仿佛看到自己一张温柔善意的脸,对应一张欢喜吐舌的狗的脸。但是,因为,它的态度已经形成,无论你怎么劝说,它依旧不敢再信任你。也可以类比现在流行的“塔西佗陷阱”了,对于孩子来说,你就是权威。那么等到孩子对你的态度变化后,那么,无论你说的是好话还是坏话,做的是好事还是坏事,孩子都会认为你说的是坏话,做的是坏事。
现在,我们再来看看王先生的妻子,她的内在的主客体关系很可能是第七种“我是被剥夺的小孩VS你是自私的父母”。于是,她想当然的就认为丈夫要利用她的时间,而忘记了事实上,王先生是很好心的,很负责任的想要带他们共同的儿子去看电影。只是现实很无奈,他才被迫取消的,并不是他想逃避作为父亲的责任。而且,事实上,王先生也给家庭带来了稳定的收入,王先生也不是自私的。只是,她已经先入未见的把丈夫看成了自己曾经的“自私的父母”。所以,王先生可以说很无辜的,他成为了妻子父母的替罪羊。
最后,通过咨询,我发现王先生的主客体关系是第13种“我是渴望爱的小孩VS你是对爱有所保留的父母”。所以,王先生会拼命的想要通过事业成功来证明自己,然后,让自己内心的父母来赞美和爱自己。当然,在咨询中,王先生也痛苦的发现,自己的妻子很少赞美自己。这就逼着王先生更拼命的去工作,以为,等到成功可以换来妻子的赞美。但是,可惜的是,他还没有等到自己的爱得到满足的时候,他的儿子和妻子就已经等得不耐烦了。
通过咨询,王先生反思自己人生的能力,得到显著提高。从心理咨询角度而言,就是通过咨询,王先生发展出“观察性自我”的一种能力,也就是等于说,我们的自我有很多功能,很多面向,比如,有的是“管吃的自我”,“管赚钱的自我”,“管沟通的自我”等等,其中,有一个自我就是负责,观察自己的。自我和“观察性自我”的关系,类似于导演和制片人,投资方的关系吧。当你感觉自己导演的人生好像太无可奈何了,太悲催了,那么,观察性自我就相当于制片人,投资方,告诉你,“你导演的这个剧本out了,我们要换一个”。
接下来我会慢慢附上16个案例来进一步说明这十六种配对是怎么形成和发挥作用的。欢迎关注此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