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古诗文,应该向古人学些什么

图片发自简书App

亲们,我要讲课啦!

我讲的议题为“向古人学些什么”,属多文本阅读课。

群文篇目: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丰厚滋养,也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志。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对于传承中华文脉,增强文化自信,提升人们的文化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中学生,学习古诗文,就掌握了一把打开中国传统文化宝库的钥匙,就能发掘其中的宝藏,就能充分地学习古人的智慧,更好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

尽管现代化生活日新月异,但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薪火相传,古人的许多智慧和哲理在今天依然熠熠生辉。

同学们从古诗文中汲取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滋养,使之逐渐渗透和融入他们的生活中和思想里,成为他们的精神骨髓。

我认为这三篇古诗文,有共通点。作者生活态度,积极,向上。他们生活中的遭遇,贫困,居无定所;贬谪,流离失所。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杜甫居住的茅草堂,禁不起八月寒风的吹刮,洒飞江郊,长挂林梢,沉入塘坳。


图片发自简书App

杜子美常年食不果腹,饥荒挨饿。那年四十九的他已略显“老无力”,“倚杖自叹”,苍颜白发,为自己住所被大风所破而呼而息。

诗人由外住的草堂转而写天气情况,“风定云墨色”、“漠漠向昏黑”视觉所及,色调黯淡,缺少生机,怎不让人心生凄苦悲凉,忧郁悲伤。

景色描写铺垫悲的氛围,在此诗中更多的是陪衬诗人处所之境,恶劣之极。

诗人好似导演,把拍摄镜头推到茅草屋内。床铺上的被子,破烂不堪。一床棉被没法拆洗,盖了多年,油渍沉厚,黝黑发亮。盖在身上“冷似铁”,触觉角度的描写,更添了一笔悲凉的色彩。

屋漏偏逢连阴雨。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诗人在这样的境况中居住,不是一天两天,一住几年几十年,情何以堪。

他心中的苦悲,谁人诉说。

是战争带来的痛,国破的家亡;妻离的子散。杜甫一路的逃亡,身心疲惫,百感交集。

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湿,何由彻!

杜甫在心中呐喊,彷徨……

无论多痛,多苦。尊敬的诗人杜甫,让人无不敬而仰之。他的济世情怀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渲泄的淋漓尽致,如泣血的子规一样,嘶哑着喉咙歌而唱之。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子美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子美的忧国忧民,博大的胸襟,舍已为人的精神品质,昭著世人。这也正是为师者传授给孩子们入骨入髓的受益一生的精神法宝。


图片发自简书App


同样,可爱的苏东坡先生的旷达、乐观;不抱怨,不自馁;积极进取,平淡安然的生活态度,何不是学生汲取的人生营养。

《浣溪沙》中:“兰芽短浸溪”的生机勃然,“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视与听的交错,景中有情,风雨声中杜鹃鸟的啼叫。实际映照了此刻诗人内心的哀痛,贬谪黄州,挂了个虚职。痛、伤寄托于自然中的风雨声、子规啼鸣声里。哀怨百啭,抑郁愁肠。


图片发自简书App


不,东坡发出“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一问一答中,东坡先生内心的苦闷终而释怀,坦然面对。

“休将白发唱黄鸡”!

时光匆然流逝,珍惜光阴吧!子瞻仰天长啸。

你们记得东坡肉吧,美食发明者就是一个被贬黄州的苏子膽。

他总是以一颗豁达的心接受,他对生活充满了热爱。

苏东坡贬之黄州,成就于黄州。在黄州,苏东坡的创作达到了巅峰!

《记承天寺夜游》也是他在黄州所作。

冷色调的月辉,更是他情感的托寄,月辉如水,“庭下如积水空明”。

整个宇宙万物静止空灵,思维呆滞,产生了幻觉。

“水中藻、荇交横”。

啊啊,不是吧。为什么有如此之感,苏东坡呀。不惑之年,人生中的四十六岁,你不会糊涂吧。情伤所及,所感!


图片发自简书App

人生百味。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又是自问自答式的结尾。

自嘲自矜,自解自慰,旷达乐观。

抑郁的向上,隐忍的放下。

种种此此而已。

苏轼从不觉得世界对他有所亏欠,世界以痛吻我,而我报之以歌。

厉害了,我的哥。

这些是古人人生经历时的痛中所思、所悟;让学生学而效之,获益匪浅。

谁敢注定自己的人生历经一帆风顺,无坎、无坷;无悲、无喜。

悲喜中,坎坷之时,如何面对?我想答案已了然于你我心中。

呵呵。学习古诗文吧,细细品味,欣而赏之,其乐无穷。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友情链接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