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卷”这两个字已经铺天盖地了,我一直绕着走,不想火上浇油,直到女儿开始做她的中文作业。
作业是老师给定的关于“内卷”的不同媒体表达方式,包括漫画、视频和文章,要求分析各种表达方式的特点、优劣势等方面。
前两种形式没太引起我的关注,因为那种无甚新意的夸张、搞笑的努力本身就是“内卷”一词的诠释,直到看到文章。
两篇文章都从“内卷”一词的源头说起,“内卷”最初是个经济学名词,是指当经济停滞、找不到岀路时,在原路径上低水平重复及竞争的状态,是种瓶颈期的暂态。之所以是暂态,是因为人在压力之下会自动寻求突破,精耕细作和开拓创新都是突围的方式。这两篇文章与漫画和视频不同之处就在于,作者想告诉我们:别担心“内卷”本身,当我们感受到内卷时,如何突围就已成待发之势了。
两篇文章分别讲了两种突围方式:一、精耕细作。精耕细作看似在原路径上走,但不同的是在向下深挖,寻找新的突围机会;二、是将自己放出去,在陌生的领域闯一闯,当然,由于外面的世界还很陌生,所以失败的概率很大,需要勇气,但谁说失败一定是件坏事呢?失败是积累经验的重要方式,只要不放弃,一点一点的修正,终可以找到一条突围之路。
两篇文章都提到内耗,第一篇文章尤其提出“内卷”不可怕,可怕的是内耗,但内耗是内卷的伴生物,因为机会的有限,出于对生存压力和匮乏的恐惧,相互敌视与倾轧在所难免,只是我们要明白,内耗是没有出路的。
而无论是方法一还是方法二,开放接纳的态度都是非常重要的,“内卷”本身就是由固化造成的,也会进一步加大固化的趋势,"拒绝固化,保持流动"是突破内卷的不二法门。
女儿说她不喜欢第二篇文章,觉得文章有鸡汤味。但我恰恰觉得第二篇文章的深度及广度都很在线。作者就是将自己放出去,去调研了多个行业,才让他在一遍哀嚎中看到了希望。
阅读参考:
内卷到底是什么?- 兴富同学
秦朔:超越内卷是我们共同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