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卷6非十二子篇诗解2思孟仲尼子弓舜禹
题文诗:
略法先王,不知其统,犹然而犹,才剧志大,
闻见杂博.案旧造说,谓之五行,僻违无类,
幽隐无说,闭约无解.案饰其辞,只敬之曰:
真先师言.子思唱之,孟轲和之.世俗瞀儒,
其嚾嚾然,不知所非,遂受而传,以为仲尼,
子弓为兹,厚于后世;子思孟轲.若总方略,
齐正言行,壹其统类,群聚英杰,告以大道,
教以至顺;奥窔之间,簟席之上,圣王文章,
敛然具焉,平世之俗,勃然起焉;六说非入,
十二子者,不能亲也.无置锥地,王公不能,
与之争名,在大夫位,一君一国,不能独畜,
不能独容;名况诸侯,愿以为臣.圣不得势,
仲尼子弓.一统天下,财用万物,长养人民,
兼利天下;通达之属,莫不从服.六说立息,
十二子者,迁邪化正,圣人得势,舜禹是也.
今夫仁人,上法舜禹,下法仲尼,务必以息,
十二子说.天下害除,仁人事毕,圣王迹著.
【原文】 略法先王而不知其统,犹然而犹材剧志大<1>,闻见杂博。案往旧造说<2>,谓之五行<3>,甚僻违而无类<4>,幽隐而无说,闭约而无解。案饰其辞而只敬之曰<5>:此真先君子之言也。子思唱之<6>,孟轲和之<7>。世俗之沟犹瞀儒,嚾嚾然不知其所非也<8>,遂受而传之,以为仲尼、子弓为兹厚于后世<9>。是则子思、孟轲之罪也。
〔注释〕
<1>然而犹:《集解》作“犹然而”,据宋浙本改。材:通“才”。剧:繁多。 <2>案:通“按”。往旧:往古。造说:臆造而为说。 <3>五行:即五常,指仁、义、礼、智、信。 <4>僻违:邪僻。 类:伦。 <5>案:于是。 祗[zhī 音知]:恭敬。 <6>子思:战国时鲁国人,姓孔,名伋,孔子的孙子,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唱:同“倡”。 <7>孟轲:战国中期邹国人,字子舆,是子思的学生(一说是子思学生的学生),他是孔子之后最有影响的儒家代表人物,过去一直被尊为“亚圣”。 <8>沟[kòu 音寇]瞀[mào 音冒]:通“怐愗”[kòu mào 音寇冒],愚昧。犹:语助词。 嚾嚾[huān 音欢]然:喧嚣的样子。 <9>仲尼:即孔子。子游:春秋时吴国人,言氏,名偃,孔丘的学生。【按】荀子在本篇结束时批判了他,所以这里说“子游”明显有矛盾。本书“仲尼”常与“子弓”连言,这“子游”当是“子弓”之误。此处译文参下文改为“子弓”。子弓:孔子的弟子,姓冉,名雍,字仲弓。
〔译文〕
大致上效法古代圣明的帝王而不知道他们的要领,然而还是自以为才气横溢、志向远大、见闻丰富广博。根据往古旧说来创建新说,把它称为“五行”,非常乖僻背理而不合礼法,幽深隐微而难以讲说,晦涩缠结而无从解释,却还粉饰他们的言论而郑重其事地说:“这真正是先师孔子的言论啊。”子思倡导,孟轲附和,社会上那些愚昧无知的儒生七嘴八舌地不知道他们的错误,于是就接受了这种学说而传授它,以为是孔子、子弓立此学说来嘉惠于后代。这就是子思、孟轲的罪过了。
【原文】
若夫总方略,齐言行,壹统类,而群天下之英杰,而告之以大道<1>,教之以至顺<2>;奥窔之间<3>,簟席之上<4>,敛然圣王之文章具焉,佛然平世之俗起焉<5>;六说者不能入也,十二子者不能亲也。无置锥之地,而王公不能与之争名,在一大夫之位,则一君不能独畜<6>,一国不能独容;成名况乎诸侯<7>,莫不愿以为臣。是圣人之不得势者也,仲尼、子弓是也。
〔注释〕 <1>道:《集解》作“古”,据《韩诗外传》卷四第二十二章改。 <2>顺:理。(见《说文》) <3>奥:屋子里的西南角。 窔[yào 音要]:屋子里的东南角。<4>簟[diàn 音殿]:竹席。 <5>佛[bó 音勃]:通“勃”。平世:政治清明的时代。 <6>畜:养,任用。君主任用臣子,便用俸禄来养活臣子,所以“畜”即指任用人。一君不能独畜:这种圣人应该是天子的辅佐,所以说“一君不能独畜”。 <7>成:通“盛”。况:比。
〔译文〕
至于总括治国的方针策略,端正自己的言论行动,统一治国的纲纪法度,从而汇聚天下的英雄豪杰,把根本的原则告诉给他们,拿最正确的道理教导他们;在室堂之内、竹席之上,那圣明帝王的礼义制度集中地具备于此,那太平时代的风俗蓬勃地兴起于此。上述六种学说是不能侵入这讲堂的,那十二个人是不能接近这讲席的。他们虽然没有立锥之地,但天子诸侯不能与之竞争名望;他们虽然只是处在一个大夫的职位上,但不是一个诸侯国的国君所能单独任用,不是一个诸侯国所能单独容纳,他们的盛名比同于诸侯,各国诸侯无不愿意让他们来当自己的臣子。这是圣人中没有得到权势的人啊,孔子、子弓就是这种人。
【原文】
一天下,财万物<1>,长养人民,兼利天下;通达之属<2>,莫不从服。六说者立息,十二子者迁化,则圣人之得势者,舜、禹是也。
〔注释〕 <1>财:通“裁”,控制,安排。 <2>通达之属:政令能够通达的属地,莫不遵从顺服。
〔译文〕
统一天下,管理万物,养育人民,使天下人都得到好处;凡能到达的地方,没有人不服从,上述六种学说立刻消声匿迹,十二个人也弃邪从正。这是圣人中得到了权势的人啊,舜、禹就是这种人。
【原文】
今夫仁人也,将何务哉?上则法舜、禹之制,下则法仲尼、子弓之义,以务息十二子之说。如是则天下之害除,仁人之事毕,圣王之迹著矣。
〔译文〕
当今讲究仁德的人该致力于什么呢?上应师法舜、禹的政治制度,下应师法仲尼、子弓的道义,以求消除上述十二个人的学说。像这样,那么天下的祸害除去了,仁人的任务就完成了,圣明帝王的事迹也就彰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