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
昨天是五四青年节,B站很适时地推出了一部商业宣传广告片——《后浪》。
“那些口口声声,一代不如一代的人,应该看着你们;像我一样,我看着你们,满怀羡慕。
小人同而不和,君子美美与共,和而不同。更年轻的身体,更容得下多元的文化审美和价值观。
你们有幸遇到这样的时代,这个时代更有幸遇到这样的你们;不是我们在教你们如何生活,你们在启发我们如何更好地生活
不用活成我们想象中的样子,我们这一代人的想象力不足以想象你们的未来。”
伴随着何冰老师出色的台词功底与振奋人心的文案,视频《后浪》触发朋友圈一波又一波的狂欢,成为现象级刷屏的“神作”。
但仔细观察,我们会发现,在视频背后所狂欢的,热泪盈眶的,却大多是身为“70后”、“80后”的前浪中年人。他们在令人热血沸腾的文案中,找到了曾经的青春岁月。
相反,身为前浪的年轻人们,却少有触动。
其原因正是在于,《后浪》这样一个看起来为“垮掉的一代”而正名发声的视频,实际上却是前浪给后浪发糖吃。
且不说环球旅游、开豪车,玩长板、跳伞潜水、在上海CBD穿着汉服翩翩起舞,就是专业的单反,也要好几万,iPad Pro加手写笔,需要小一万,一个运动相机,要好几千。
这似乎与我们所认识的年轻人的生活并不一样。
别忘了,中国有11亿人没有坐过飞机。
当今的年轻人,面临的是怎样一个时代,我们都能看到。
最难毕业季、最苦应届生、加班996、买房靠吸干两个长辈一辈子的积蓄…
再看视频,我们似乎只能得到这样一句话:
“这是你们后浪的时代,但仅限于精英(有钱的)。”
作为B站的广告片可以,但当商业宣传广告片成为了央视的五·四宣传演讲,在CCTV 1发布时,一切就都不一样了,显得过于草率、脱节,甚至在价值导向上与五四精神形成了割裂。
“只有弱小的人,才习惯嘲笑与否定”这样下定义式的全盘否认的粗暴逻辑,将“否定”等价于找茬,将“习惯于否定”等价于弱小,在这句话本身的嘲讽语境下完成了套娃般的自我否认。智者的存在一下子显得可笑。
再将这句话与“君子和而不同”放在一起,就更显得矛盾又奇怪,因为我们谁也无法定义怎样的否定,才是“习惯嘲笑与否定”。
此外,我们也不难看出,《后浪》所传递的“新时代的年轻人应该接纳多元的事物,去追求自己的兴趣爱好”的价值导向,在视频中有着小资的气息,资本的味道。
无法否认,《后浪》在不经意间,割裂了五四精神勇于突破改变“旧社会”结构的价值导向,也窄化了年轻人追求人生爱好与意义的方式。
无论是文案的叙事视角,还是视频混剪中所展现的光鲜亮丽的城市生活,和那些可以为自己的各种爱好去消费去享受人生的片段,都没有直面房间里的大象,对当代进步年轻人的敌人避而不谈。导致了有那么多的青年,那么多除了作为1%的浪尖的青年,并不被包括在《后浪》的语境中。
说白了,《后浪》本身是好的,至少删去画面,删去那句下定义式的不恰当的文案,是十分励志而振奋青年人心的。但它的本质其实只是B站那些作为“前浪”的中年人拍(写)给市场的商业计划书。
“很多人在童年就进入了不惑之年;
不惑于自己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
人与人之间的壁垒被打破,
你们只凭相同的爱好,
就能结交千万个值得干杯的朋友,
你们拥有了,我们曾经梦寐以求的权利——选择的权利。”
有多少年轻人,有多少“后浪”站在选择的十字路口哭,他们的身影在霓虹灯中渐渐淡化,消失在白茫茫的雾中。
所以,《后浪》作为B站的广告片,是极好的,这些有趣的年轻人与他们有趣的生活,本来就是B站的核心竞争力,就是他们需要吸引的群体。
但如果把它作为官方在五四青年节的宣传,那就有点避重就轻了。
生楷君写这篇文章,并不是要给年轻人泼凉水,只是想让每一个青年,包括我在内,都能理智的看待自己,看待这个时代。
不要“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也不要“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我们终于还是要怀着奔涌的热情,只是向上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