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舆情概述
随着越来越多商家打出联名、定制、限量的宣传口号,用于炒作鞋子的独特性和稀缺性,提升鞋子的附加值,“一鞋难求”的情况愈演越烈。商家采用饥饿营销的方式,使得市场供不应求;利用消费者购买鞋的急迫心理,一定程度上催生了“炒鞋”这一行业。不断升温的炒鞋市场 ,扎着脏辫,身穿潮牌,脚踩AJ,这是很多青少年成平日里给人留下的印象,很多大学生争相购买球鞋,准备炒鞋,然而后果并不相同,部分人因此一夜暴富,另外一些人则投多少亏多少。
二、舆情汇总
一是认为大学生容易陷入“炒鞋热”,想赚钱却当了“韭菜”。舆论认为现今大学生对于球鞋的追求热度越来越高,球鞋已经成为一种身份的象征,鞋贩子抓准这一点开始进行各种手段的营销抬高价格,部分大学生想借机炒鞋赚钱,然而有些人却亏得一塌糊涂成了“韭菜”。《沧州晚报》发布评论表示:“炒鞋的门槛相对较低,甚至可以一双起炒,所以越来越多人进入炒鞋圈。在炒鞋行业,有人赚得盆满钵满,实现了一夜暴富的神话,也有人亏的一塌糊涂,成为“被割的韭菜”。”《江海晚报》发布评论称:“现在炒鞋10个人有7个人赔钱,只有大商家可以赚钱,小商家就叫“割韭菜”。郭施亮也表示,“炒鞋”仍需要一个规范过程,可如果监管介入,又难免会导致市场瞬间“熄火”,因此“炒鞋”仍需谨慎。”《长沙晚报》发布评论表示:“当下,“疯狂的球鞋”乱象频发,厂商搭台、资本入局、鞋贩唱戏、囤积居奇、高价售出等一系列操作看得人眼花缭乱。看似丰厚的利润诱惑着越来越多年轻人(包括心智尚未成熟的未成年学生)入局。新入局者开始“炒鞋”的初衷,往往是卖不掉还能自己穿出去“浪”,可一旦尝到甜头,胆子就会越来越大,开始尝试以借钱的方式“加杠杆”。
二是认为炒鞋行业乱象丛生,会滋生很多不好的现象,此行业急需“降温”。舆论认为炒鞋行业会滋生假鞋横行、抢鞋软件乱交易等不好的现象,这个行业急需管控,保障消费者的权益。《中华工商晚报》发布评论:“但是对于任何新生事物,其诞生必然有其逻辑,有其参考与反思的价值,一味批判并不是好办法。潮鞋本来是一种小众文化,其作为小众的投资与炒作,恐无大碍;但是大众跟风就有风险,因此消费信贷的金融措施不宜大规模放松。”《北京商报》发布报道称:“近日,北京商报记者在调查时发现,一些博主在电商平台中扮演起“专家”角色,发布买入与抛售时机的信息,这些意见成为了外行散户买球鞋的参考指标。甚至有些买家恶意“锁单”,导致交易流产。为球鞋做担保的电商平台已经意识到炒鞋泡沫的风险,列出各项措施希望杜绝短期牟利的行为,但短期内种种措施收效甚微。”《沧州晚报》发文称:“炒鞋催生了很多新兴的现象,比如球鞋抢票软件、球鞋内幕交易、假鞋行业等等,从而导致当下鞋圈乱象横生,行业需要“降温”。此外,炒鞋导致正品鞋子溢价过高,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人们对“假鞋”的需求,这里的假鞋是指正品球鞋的仿制品。对于动辄过万的球鞋,一些人又想跟上最新的潮流,于是便去购买价格较低的“假鞋“,这些假鞋多存在于各大电商平台以及微商平台。”
三是认为一旦鞋子品牌增加发货量,对“炒鞋”将是致命的。舆论认为鞋子是消耗品,不像股市,最终的杀手锏还是握在鞋子品牌的商家手中,一旦增加发货,炒鞋将变得很危险。《长沙晚报》报道称:“在金融分析师赵相宾看来,“炒鞋”虽然像炒股,但二者有着本质区别。“鞋首先是消耗品,不同于股票、指数基金等具有保值的性质,并且会有分红回报。‘炒鞋’市场依托于品牌的饥饿营销,一旦品牌增加发货量,对‘炒鞋’市场会产生致命打击。”《经济导报》发文称:“山东财经大学经济学教授董彦岭表示,在商品“饥饿营销”策略下,消费领域容易出现类似资源稀缺的追捧行为。这种现象与黄金等长线投资不同,一般是短期吸引眼球的现象。对追捧者而言,应抱着平常心,切莫当做可以长期“加注”的投资项目来做,因为其中的风险也可能一触即发。”股城网发文称:“相比炒房、炒股,参与炒鞋者大部分为90后等年轻一代,不少年轻人希望以炒鞋为理财方式,实现资本积累。但是,跟炒房、炒股一样,炒鞋是一种投机行为,要是认真,你就输了。房子,我们买它的最初愿想是在城市安家立业,买鞋子,也不过是生活所需。随着鞋子被炒到高价,导致一些真正爱鞋之人买不到鞋,球鞋的市场也变得畸形。”
四是认为商品加上了文化效应导致了这种“炒鞋热”现象,应当控制此种过分炒鞋的现象。舆论认为卖家用文化潮流等方式赋予鞋子一种文化,因此促使了“炒鞋热”越来越热,很多鞋子都高价出售的现象应当受到控制。《中华工商时报》何翠云发文评论称:“这种营销思路本质是将一件实用性的鞋品添加了文化价值的内涵,使得鞋品具备了一定的文化产品属性,而文化属性的产品其价格往往取决于其稀缺性,不是由成本来决定。因此,潮鞋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商品销售加上了文化效应,才可能催生这样的市场线需求。”《长沙晚报》发文称:“记者了解到,目前炒鞋圈已渐成体系,形成了包括产品发售、囤货炒作、鉴定、转售等较为完整的产业链。随着社会消费水平的提高,球鞋的属性正悄悄发生变化。对一些消费者来说,球鞋已不单单只是一双鞋,而是一种潮流、一种身份、一种态度。而现在,球鞋又多了一重属性,成了一种投资。”《中国青年报》发布文章表示:“有专家指出,部分限量鞋因其稀缺性,存在部分溢价是符合市场规律的。但鞋是用来穿的,不是用来炒的,当前部分鞋价格被炒得有些过火,需要降温。”财经评论员郭施亮表示,资本追求逐利性,暴利效应引发关注度骤然增加,当然也有炒作者与相关利益者在舆论上推波助澜的作用。 可以见到的是,每次各大品牌厂家发售限量款球鞋,不管是实体店还是线上,都有无数人在排队等待,这当中有不少是“黄牛”。
撰稿人:重庆大学刘千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