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又一次翻看《家庭中的正面管教》这本书,起因来自于下午听到的三个孩子,不,是三位妈妈的苦恼。
第一位:儿子上小学一年级,不喜欢语文,不喜欢阅读,数学很好,妈妈买了很多书,要求孩子一天读一篇,却收效甚微,经常被妈妈责备。
第二位:女儿上小学三年级,英语成绩不好,不会背单词,更不清楚单词含义,妈妈工作忙,孩子上午托部,放学跟着爷爷奶奶,经常被妈妈责备。
第三位:龙凤胎,女儿从小跟着奶奶爷爷,儿子跟着爸爸妈妈,儿子聪明,女儿愚笨,并且畏畏缩缩,和妈妈不亲,不爱说话。比起儿子的灵巧亲昵,女儿经常被妈妈责备。
当拿这些向我咨询的时候,我提到最多的就是站在孩子的立场去帮助,去肯定正向,发现孩子的闪光点进行强化,越是你想让她(他)改进的方面越是忽略不足,轻描淡写,却要在有一点点进步苗头的时候大肆肯定,以星星之火带燎原之势。当然最重要的一点是对孩子表达:不管发生什么事,我都会爱你这个人,也许你的行为需要修正,但我不会因为你的行为不喜欢你,让孩子感受到来自父母无条件的爱。
在跟她们说的时候,我举了班里几个孩子的例子,几位家长的例子,当然也举了自己女儿的例子。妈妈们表示心悦诚服的时候,我突然发现其实这所有一切的背后,源自一个词:态度。态度永远优于技巧。没有什么一成不变的技巧和方法,但有一个积极态度,一个愿意去学习去改变去引领的态度,这是至关重要的。
于是,再度拿起这本书,重读SFBT的基本精神:
不要把力气一直花在“分析问题”或是“探讨问题”的原因上,重点是如何“解决问题”。
没有一件事情只有负面的意义。
相信孩子是解决自己问题的专家,
不要一直追寻难以达到的目标,要找到目前就可以做到的事情。
小小的改变会带来大大的变化。
成功的例外经验可以引导我们找到问题解决的方向。
孩子的自我认识是不断建构的。
合作是必然现象。
如果没有用,就不要固着,做些别的;如果有用,就多做一点儿。
细节,细节,还是细节,细节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不预设立场,站在孩子的立场看问题。放弃无效的方法,换个角度思考,重新建构,看见孩子的另一面,学会与问题共存,将注意力放在解决问题上。相信孩子拥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成功经验,让孩子重获信心,找到不同的合作方式。让我们学习相信支持、鼓励可以使人走得更长远。
父母是一个一辈子的工作,打从孩子呱呱坠地的那一刻,我们就踏上了这段不悔的旅途,而我的孩子也不断让我体验到:做父母的永远都要提醒自己,也永远都需要学习,学习关注正向,关注积极的力量,关注改变和解决,学习关注孩子的情绪和弱点,去帮助他(她),永远和他(她)站在一起,保持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