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救助之前,先聊聊在《吕氏春秋》中的一个故事:
孔子的学生子贡赎回了鲁国的一个奴隶,按照那时候鲁国的法律,国家是会给予金钱奖励的,可是子贡却拒绝了国家的奖励。孔子知道这件事情之后,反而批评了子贡。他说,你今天这样做了,那么以后那些为了金钱去解救奴隶的人不好意思领取奖励,他们就再也不会费力去救人了,你这不反而坏事了吗。你领取了奖励,不会影响你救人的高尚品行,还能鼓励更多人去解救奴隶呀。——《吕氏春秋》
其实,子贡做好事不为名利固然是好事,但不是谁都跟子贡一样有钱,视金钱若无物。一个社会最大的阶层是普通老百姓,如果将做好事的标准提高到:不得获取名利,结果就是,这个社会愿意主动做好事的人越来越少。
回到这次疫情期间,有不少宠物行业的商家纷纷推出救助服务,没有公益二字,意味着是盈利性质。这时,我们公益团队的部分志愿者认为,这是蹭热点,是赚不义之财。按这个道理,有人义务捐赠口罩,生产厂家和销售商就不应该赚钱;有孤寡老人捐出了毕生积蓄,我们就不应该有存款……这就是赤裸裸的道德绑架!
多年来动物救助公益举步维艰的原因之一,就是部分志愿者喜欢主动树敌。他们鄙视一切经济行为和市场活动,打着无偿的名义给自己加冕,仿佛这样就高人一等。其实,这又何尝不是另一种形式的贪名?他们忘了,做公益的目的,是帮助另一些生命活下去,而不是做杠精。如果有偿行为合理合法,正确地赚钱也是对社会有益的贡献。
在小孩的心智模式中,非黑即白是唯一的认知。而在成人的世界里,无偿与有偿并不是一道选择题,而是一道应用题。就如同,在好人与坏人之间,有着非常广阔的中间地带,你最终会走向哪边,只取决于你每次行动的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