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自己忙碌起来,生活就会变的充实,自己就会不断成长,未来将会是我们的。
醒醒吧,别再骗自己了,承认吧,你所做的许多事就是在逃避自己。
当然有那么一些人他们没有焦虑、没有压迫,没有被拼命打鸡血、灌鸡汤后又被现实的生活打回原形,他们是如此的过得充实、安宁、而又自在、向上。
那些既能活得舒适自在又可以保存持续的向上生长力的人,应该都有这些特征吧!
一、不逃避自己
买书、跑步、看公众号文章、不断寻找更好用的app、每天泡图书馆等等,这些经常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看似是我们自愿做的,但我们是否真正问过自己是不是自愿去做的?以及为什么要做?做的意义何在等问题?
可能做这些事就是我们的基本生活状态,认为有益的就是值得去做的,认为做了有益的事情那么我们就一定会进步,自然我们也就不在意有益的是什么?到底对什么有益了?
久而久之我们做的许多决定也就来源于直觉了,从而形成所谓的经验,当下次再遇到问题时我们也就自然的将问题抛给直觉,经验来解决。
所以当我们再次对未来感到焦虑,迷茫时,我们会不自觉的寻找来那些没有理由对我们不利的载体,之后我们便疯狂读书到凌晨然后放下很久很久,六点起床跑很远很远然后休息很久很久。
在这样反复反复再反复的努力中,我们发现自己的焦虑迷茫困惑没有减轻一丝一毫,反而随着时间的流逝来得更加汹涌了,然而最糟糕的是我们还以为自己是在卖力让自己变好,而未意识到这些都只是我们为逃避自己找的借口方法。
一个不敢面对自己的人是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不知道自己有什么?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不知道自己放弃什么?不知道自己选择什么的人的。
当然这样的人内心是无力的,眼睛是无神的,人生是没有方向的,一切的东西都会在他眼里失去光彩。
所以我们穷其一生最需要面对的就是我们自己,如果我们本身对自己失去了意义,那么世界再精彩也与我们无关。
那些我们终将不得不回答的问题不会消失,面对吧,坦然的坦荡的,或许我们会为我们自己给出最令我们满意的答案。
成年人的白天很冷静,但夜晚或许并不宁静,那么就可能会是在某一个不平静的夜晚,或是在开往远方的某一个靠窗座位的车厢中遇见另一个自己。他含着委屈的泪水向你走来,一股脑的向你倾述自己的处境、遭遇以及委屈,你听完后格外动容,起身决定帮他。
二、不逃避生活
生活还有一个名字叫世俗,但许多的人却整天喊着热爱生活,脱离世俗的口号,我想可能是因为没弄清楚什么叫生活的缘故吧
什么是生活?我觉得是活着的所有经历吧。当然这其中自然也就包括我们所有的感受,无论好与坏。
但这其中一些不好的感受许多人却是不能接受的,比如痛苦,得失,以及伤害,所以许多人为这些不好的感受寻找了安放的载体,但也不妨可以说是逃避现实生活的借口。
最终我们反复的上演着借酒消愁愁更愁的惨状。
生活中所发生的一切我们不可避免,也无需避免,若那是一段快乐的时光,我们就细细咀嚼、慢慢回味,若那是一段苦楚的时光就让它随风消散,记住它来过的影子即可。
接纳生活中的糟粕,窘境,平淡的谈及过往心酸的经历,慢慢的时常的向未来及美好的往事张望,不会再有一夜成名,一夜暴富的美梦,不会再有醒来为现实与幻想之间形成巨大的反差而失落。
接受生活,让生活拥有生活本身应该有的样子。回归生活,在生活中寻找幸福、感受温暖、体验真实。
三、不逃避社会
有一种逃避叫从众
必须三十岁之前结婚,不然就是大龄剩女。老人跌倒了必须扶,不然就是没有道德,没良心。吃饭,散步要有人陪,不然就是性格孤僻,不合群等等。
这些所谓的社会潜规则似乎是维持社会正常化必不可少的伦理基础。好似如果我们违反了这些规则我们就会是社会的蛀虫,将会被社会唾弃,会被世界抛弃,所以每当我们走在这些规则的对立面时,总会有一种与社会格格不入的错觉。
在迫于社会言论以及社会谴责中,我们走上了从众的道路,但这样的一条路时常会给与我们是正确的光明大道的错觉,那么恭喜你,你已经成功逃避社会了。
这种集体社会的孤独让人们不约而同的寻找到一种逃避孤独的方法,那就是从众。如果有一个人说不,那么就会引起这一群孤独人们的恐慌,他们也必定站在道德的制高点谴责你,引起你的恐慌,好把你来回来一起做一群孤独的人。
这是时代的病,是社会的病,是每一个从众人的病。
每个人都有自己选择的权力,选择自己的权力,可我们被应该怎么做,必须这么做的思想灌输的太久了,以至于忘记了我们是单独的个体,是我们自己。
不逃避自己,与自己对话。
不逃避生活,与生活共处。
不逃避社会,向社会提问。
不逃避,只为成为我们自己。
感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