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的定义:
理解用户的期望、需求、动机和使用情境
理解商业、技术以及行业的机会、需求和制约
以上述知识为规划基础来创造产品,让产品的形式、内容、行为可用、易用,令人满意,无论经济还是技术上均切实可行
一、产品行为恶劣的后果
坏的产品设计常包含的特征:
1. 责怪用户犯了错,记不住用户告诉它们的信息,也无法很好地预测用户的需要。
2. 经常假设用户非常了解技术,文字晦涩费解,把真实含义、意图和动作隐藏起来,让用户无从知晓。
3. 不符合用户认知,脱离主任务跳到其他界面,危险的命令放在容易触发的位置,外观复杂混乱。如:Word文档打印,保存、打印、关闭,程序会再次用户保存文档。
4. 要求人干重活,为了恰当地操作软件,用户被迫做大量的工作。
二、为何数字产品表现如此糟糕
1. 重点错置
产品管理和开发团队工作重点错置。市场部门从利益角度出发提出需求列表,技术部门更关注解决技术难题,因此最直接负责创造产品的人员很少考虑到用户的目标、需求或动机,而更关心市场潮流和突破技术限制。
2. 无视产品的真实用户
不了解哪些用户的基本需求能推动产品成功,可能了解用户的基本信息,但并未很好地理解如何取悦用户。
3. 利益冲突
开发团队既要设计又要打造用户体验时存在利益冲突,需要在易于编程和易于使用之间作出选择,开发人员工作更注重编程效率以及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任务,所以很难兼顾用户、商业及技术各方利益。
4. 设计流程缺失
缺少用户研究的环节,即对客户需求进行收集、分析和利用,从而以此来驱动产品的终端体验。但用户并不能解决交互设计方面的问题,不能将设计知识和领域知识混为一谈。
三、规划并设计产品行为
对于数字产品,做规划需要了解使用这些产品的用户如何生活和工作,所设计的产品的行为和形式能够支持和方便用户的这些行为。
现代产品开发三原则:功用性、可行性、称许性
交互设计不仅仅是审美选择,更要建立在对用户和认知原则的了解上。行为设计需要了解情景,而不仅仅是视觉组合和品牌规则。行为设计需要了解用户从购买到使用完整过程中同产品的关系,要了解用户希望如何使用该产品,以什么样方式使用产品,以及使用产品的目的是什么。通过恰当地设计行为,实现用户目标。
目标导向设计,是一种以行为为导向的新型设计方法,通过完整的设计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用户目标、需求和动机。要理解目标导向设计的过程,首先需要更好地了解用户目标的本质、产生用户目标的心理模型,以及用户目标如何成为设计交互行为的关键。
四、识别用户目标
产品的用户界面经常无法满足用户目标,常见的问题有:
1、让用户感觉自己很愚蠢
2、导致用户犯大错
3、费很大力气才能有效操作
4、无法带来愉快的体验
目标 VS 任务和活动
目标驱动人们开展活动,理解目标可以帮助你理解用户的预期和渴望,反过来又会帮你决定哪些行动的确和设计有关。由于目标受人类动机驱使,因此随时间的推移变化很慢,甚至没有变化。行动和任务则易于变化,因为几乎完全依赖于手头的技术水平。用户的目标可能相同,但由于科技的进步(不同的用户群),他们的活动和任务则迥然不同,有时甚至相反
设计要满足情境中的目标
设计目标依赖于具体的情境——用户是谁、在做什么、目标是什么,一位遵循产品交互设计的指导原则是无法设计出好产品的。任务是用户的关注点,但设计者要关注任务之外的问题,明确最重要的用户是谁,进而确定用户目标是什么,为什么是这个目标。
五、实现模型和心理模型
实现模型
实现模型,也叫系统模型,指这种有关机器和程序实际的运作方式,它描述了代码实现程序的细节。
心理模型
人们在使用产品时,不需要了解复杂机制工作原理的所有细节,而是创造出一种快捷的认知方式来解释复杂的机制。这种方式足以应付人们与产品的交互,但不一定能够反映产品实际的内部工作机制。
在数字世界里,用户心理模型和实现模型经常是截然不同的。
力求完美:呈现模型
呈现模型,也叫设计师模型,即设计师选择如何向用户呈现程序的功能。程序的呈现模型可以(也常常应该)与程序的实际处理结构不同。不同于其它两个模型,设计师对呈现模型有更大的控制权。
设计者的一个重要目标应当是努力让呈现模型尽可能地匹配用户的心理模型。因此,设计师详细理解目标用户对软件使用方法的看法非常关键。
设计原则:
1、用户界面应该基于用户心理模型,而不是实现模型
2、目标导向的交互设计反映了用户的心理模型
3、交互设计不是凭空猜测
六、目标导向设计概论
多数传统方法无法将研究结果转化为设计方案,目标导向方法可以解决这一问题。
消除隔阂
作为产品定义的设计
设计不仅可以发现用户需求,还能规范产品的行为和外观。设计在用户目标、业务需求和技术制约的基础上,提供了真正意义上的产品定义。
作为研究者的设计师
当前开发过程中的主要问题之一是,大家各司其职,分工过度专业化。这种模式缺失了如何系统地把研究转化合成设计方案。解决这一问题的一个方法是让设计者学着成为研究者。
让设计师直接从事研究,可以解决用户研究缺少同理心和获取对设计有用的用户信息问题。
研究与蓝图之间:模型、需求和框架
当前设计方法中,很少能将研究收集的信息高效而系统地转化为详细的设计说明,一个原因是因为设计师不参与用户研究过程,只能依赖第三方对用户行为和期望所做的描述。另一原因是,捕捉用户行为并且恰当地知道产品定义的方法并不多。
所以,我们需要一个明确而系统的过程,目标导向设计旨在综合采用一些新技术和已有方法,更有效的弥合研究与设计的差距,定义用户模型,缺点设计需求,并把这些内容转换为更高层次的交互框架。
设计过程概述
目标导向的设计方法综合了各方面的技术:人种学研究、利益相关者访谈、市场研究、详细用户模型、基于场景的设计,以及一组核心的交互设计原则和模式。这一过程大致分为六个阶段:研究、建模、定义需求、定义框架、提炼和支持
研究
实地考察和用户访谈的一个主要成果是,能从中找出一组行为模式,帮助我们对现有或正在开发的产品的使用方法进行分类。
市场研究有助于选择和过滤适合业务模型的有效的人物模型。
利益相关者访谈、文献研究,以及产品审核能够加深设计师对领域的理解,阐明设计必须支持的商业目标、品牌属性及技术限制等。
建模
在建模阶段,可将在分析实地研究和访谈结果中发现的 行为和工作流模式,综合到领域和用户模型综中。人物模型是基于场景的叙述式方法中的主角。为“框架定义”阶段生成设计概念提供反馈,以保证“提炼阶段”设计一致。还能帮助我们理解设计背后的考虑,基于用户需求确定不同功能的优先级。
一种人物模型,对应一种用户目标,将人物模型映射到一系列行为中,来保证不缺失或重复。
需求定义
主要采用场景为基础的设计方法,将满足具体人物模型的目标和需求置于首位,而不是关注抽象的用户任务。人物模型帮助我们确定哪些任务重要,原因何在,从而使创造出的界面尽可能减少完成任务所花的力气,同时保证回报最大化。
需求定义阶段的设计过程要分析人物模型的数据和功能性需求(即“对象”、“动作”和“情境”),根据不同情景下人物模型的目标、行为,以及与其他人物模型的交互来对这些数据和需求进行优先级排序、获取信息。
需求定义过程需要平衡用户、业务和技术的需求。
框架定义
两种交互设计方法论工具:
第一种是一组通用的交互设计原则,指导了各种情境下,如何确定恰当的系统行为。
第二种是一组交互设计模式,对以前分析过的问题中得出的通用解决方案进行分类。
交互框架定义方法通常是自上而下(基于模式)的设计和自下而上(基于原则)的设计之间的平衡。
交互框架浮现出来后,便可以开始创建视觉框架,运用品牌属性和对整体界面结构的理解来开发字体、调色板和视觉风格。
提炼
关注框架的细节和实现,交互设计师使用关键路径场景和验证场景,提供界面上的更详细的故事板路径。视觉设计者定义一个类型风格、大小、图标以及其他视觉元素的系统,提供吸引人的体验。
开发支持
根据开发过程中的困难和技术问题,调整设计方案,确定工作优先级。
产品成功的关键是目标,不是特性
用户目标是实践交互设计的前提和基石。目标导向设计过程能更容易地让设计者与开发者、市场与管理人员一道协同工作,还能确保正在考虑的设计不是凭空臆想,也不是某个突发奇想的创意,或团队成员个人偏好的体现。
目标导向设计是一个工具,能够回答定义和设计数字产品过程中出现的最重要 的问题:
1、用户是谁?
2、用户试图实现什么目标?
3、用户如何看待他们要实现的目标?
4、用户认为哪些体验具有吸引力并且值得的?
5、产品应当如何工作?
6、产品应当采用何种形式?
7、用户如何与产品实现交互?
8、产品功能如何能最有效地组织在一起?
9、产品以何种方式面向首次使用的用户?
10、产品如何在技术上实现易于理解、让人喜欢且易于操控?
11、产品如何处理用户遇到的问题?
12、产品如何帮助不常使用或者生手用户实现其目标?
13、产品如何为骨灰级用户提供足够的深度和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