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机器之美
1. “美丽的“机器?
我们今天已习惯用“美丽”形容机器,无论其为汽车或计算机。但机器而以“美丽”称之,是个相当晚近的观念。人隐约知觉此点,可以说是17世纪左右,但真正的机器美学的发展,至今不过一个半世纪。
2. 从古代到中世纪
思想开明如罗杰·培根(Roger Bacon),梦想及其改变人类生活,见其《工艺与自然的奥秘》(Epistola de secretis operibus artis et naturae),但他并不认为这类机器会是美的。
3. 从15世纪到巴洛克
15世纪费奇诺(Marsilio Ficino)之作,可以说是较早认识机械奇物的象征价值之例,而且我们必须承认,达·芬奇设计其机关,他画那些机关,付出的爱心一如他画人体。他以自豪之笔揭示那些机器的关节,仿佛笔下主题是动物。
4. 18与19世纪
在法国《百科全书》(Encyclopedie)里,机器以其理性效率而受颂扬。理性效率也是新古典主义使用的一项审美判准。
蒸汽引擎之发明,是对机器的审美热情明确降临的标志。
5. 20世纪
20世纪初,时代成熟,未来主义遂能推崇速度,马利内提(Marinetti)先则倡言月光徒供诗兴,乃无用之垃圾,杀之可也,继而声言赛车较胜利女神奈姬(Nike)更美。此即工业美学全盛期之始:机器不必再如瓦特那般以古典主义的装饰来掩藏其功能,因为形式跟随功能的概念已经确立,一部机器愈明白表现其功能,愈美。
第十六章:从抽象形式到物质的深度
1. “到石头堆里寻找他的雕像”
米开朗基罗说,他的雕刻作品仿佛现成于大理石块之内,艺术家之事,不过削除多余之石,露出材料中含藏之形而已。
依照克罗齐(Benedetto Croce)的美学,真正的艺术创造是“直觉/表现”那一刻,“直觉/表现”在创造精神内部已经整个完成,技术上的表现,也就是诗思移译为音声、色彩、文字、石头,纯属外在附带,于作品之完足与确定都无所增益。
2. 当代对物质材料的重估
美学体系重新重视物质,20世纪艺术家则每每独重物质,从新方向探索可能的形式。于是,对当代大多数艺术家,物质不再只是作品的载体,也是作品的目的。以“非正式”(informal)知名的画风,标志了泼洒、龟裂、堆块、缝隙、滴漏等特色的盛行。
3. 现成艺术
现成(Objet trouve)艺术,亦应作如是观。Objet trouve(译按,“捡来的东西”)在20世纪初叶已由杜尚等艺术家发明。事物自己存在,单艺术家犹如人闲行海滩,发现一个贝壳或小圆石,捡回家摆在桌上,仿佛那是令人惊奇之美的艺术品。
4. 从复制到工业材料到物质的深度
有时候,艺术家不是找到,而是以自己的手“复制”一段路或墙上的涂鸦,如杜布菲(Dubuffet)的路面,或托姆布雷(Cy Twombly)满是童稚乱涂的画布。这里,艺术运作明显可见。艺术家心知肚明自己正在使用精炼的技术重做东西,使东西望之如随机自成之作,如素材状态的材料。
第十七章:媒体之美
1. 挑激之美?消费之美?
轮到未来的诠释着“从一段距离”看事情,他们找他们认为真正的20世纪特征,可能拈出马利内提(Marinetti),说《胜利女神》在20世纪的对等之作的却是一辆美丽的赛车,而无视于毕加索或蒙德里安(Piet Mondrian)。我们无法从如此距离看今天,我们只能说,20世纪上半叶,最多到(包括)20世纪60年代,有一场挑激(provocation)之美与消费之美激烈相争。
2. 前卫,或挑激之美
挑激之美,其理念出于各种前卫运动与艺术实验主义:从未来主义到主体主义,从表现注意到超现实主义,从毕加索懂非正式艺术以降。
3. 消费之美
我们的未来访客势将无从辨认大众媒体在20世纪与20世纪以降传播的审美理想是哪个理想。面对这全然的异同宽容、彻底的混合主义、绝对而莫之可遏的美的多神教,他也束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