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着秋风,沐着暖阳,2020年11月13日我带领着学校五位教师邹毅军、高建军、汪学海、余燕华和程莉老师,一起踏上了婺源学习之行。从接到学习通知的那一刻,脑海里就憧憬着本次的婺源教育新视野名师大荟萃。婺源朱熹故里与名师相约,真是一场数学的盛宴。满当的两天学习,应了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和大诗人朱熹的那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几度梦里老家,冥冥之中这次有幸还安排在“朱子故里”居住,暖暖的壁炉、温馨的灯光、淡淡的木香,充满着诗情画意。
打开学习资料袋看到日程安排表,早上8:00准时开课,分别有7位名师(罗鸣亮、张宏伟、储冬生、陈加仓、俞正强、周卫东、朱国荣),他们都是先授课,再根据这节课来做一场讲座。说起这7位大师,我真感觉到自己的孤陋寡闻,这是第二次现场听俞正强老师的课,其他老师都很陌生,这对于教了18年数学的我,我也真正找到了我的差距,为什么我总感觉少了些许什么,原因是自己还学习太少太少,没去了解名师们他们的历程与他们精彩的课堂呈现。记得今年因疫情原因,有几位名师们都在线上做了讲座直播,有辛聆听到俞正强老师的“种子课”《数学也会教错吗?》,还有幸听到张宏伟的“全景式教育”,真感谢信息时代,让我足不出户,都能反复听到名师的们的讲座。但还有那么一些名师们,我都不曾知晓,找到了自己的差距原因,更多的是惜福,珍惜学校给予的这次点滴学习机会。昨天中午是1:30就开始上课,而今天中午更早又提前了10分钟,1:20开始上课,学习是很辛苦的,但心想台上的授课老师、上课学生和幕后所有工作人员更是辛苦。所以,我们没有理由不好好学习,更没有理由耽搁一分钟的学习时间。每场提前赶到会场,都是找最前面最好的位置,也许是很想近距离感受名师课堂,我选择了坐在台上与名师和学生同台学习,拉近了我与名师的学习距离。
一、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有利孩子学习 每堂课,每位教师语言亲切,课堂氛围轻松愉悦,孩子们在老师幽默风趣的语言下从紧张到放松,在这样轻松愉悦的环境下,孩子才能进入状态认真学习。我觉得我们的课堂少了这种轻松和谐的氛围打造,总想让学生进入完全安静的学习中,会有很多约束,不要乱动,不准做小动作……,却忽视了孩子上课也是需要安全感的。这些也需要老师给予孩子和谐平等自由的空间,让孩子真正成为是课堂的主体。罗鸣亮老师用鲜活的例子“我的摩托车花了约8000元”把孩子带入了课堂情境,一环扣一环,抽丝剥茧,让孩子们知道了什么是近似数。他给了孩子安全感与信心“说对的表扬,说错的也表扬,表扬举手的勇气”,所以学生敢讲,而且讲得越来越好,课堂上也越来越有自信。张宏伟老师的课堂让一张纸条玩出了大名堂。“猜”、“瞎猜”、“胡乱猜”,在轻松的课堂氛围中,孩子们的思维被激活了,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在天马行空中发现问题。但“瞎猜”、“胡乱猜”并非真正的“瞎猜”、“胡乱猜”,孩子们去掉了已有观念的束缚,重塑了严谨的教学思维。储冬生老师的课堂,每个孩子都想成为那个厉害的人,不用看不用算就知道和是奇数或偶数。在俞正强老师的课堂上,孩子从紧张的讲“方便面”到能讲身边接触到的各种“面”,逐步探知“面”的属性。跟俞正强老师循循善诱分不开的。
二、猜想、探究、验证、回顾启迪孩子智慧 罗老师让孩子猜猜摩托车的价格,既动手又动脑,自己去揭开这个秘密。动手剪剪,亲手见证奇迹,也可以以自己的名字命名,在张老师的课堂孩子们学得很开心。著名特级教师俞正强老师给大家带来的是最新课例《面积的认识》。俞老师通过“想一想”“说一说”“画一画”“比一比”“撕一撕”等一系列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实实在在地感受到“面”是什么。进而引导学生归纳出面积的含义,感受生活处处都是面,丰富的实例帮助学生建立面积的概念。我们生活的世界离不开“面”,这个面可以画下来,拍下来…这个面可以撕下来吗?有长短吗?有轻重吗?俞老师抛出一个一个问题,孩子们通过自己的实验,得到了验证:“面”不可以撕,没有轻重,没有长短。陈加仓老师用“四分之一”这个素材,贯穿课堂始终,简洁而富有实效,大气而有深度;几支笔,几个圆片,将分数的意义的核心处渗透到位,将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梳理透彻,整节课彰显数学教学艺术魅力。著名特级教师周卫东老师给大家带来的是最新课例《认识负数》。周老师通过账本上-2的意义导入新课,再从生活经验出发,突出知识的本质属性,即负数是与正数相反的量,0是正数和负数的交界。从而加深学生对负数绝对相反和相对相反意义的理解。周老师通过学与教的关系向我们阐述了从“深度学习”走向“深度教学”的本质。引导学生从符号学习走向学科思想和意义系统的理解与掌握,并导向学科素养的教学,从而打破对知识的表层学习、表面学习和表演学习,以及对知识的简单占有和机械训练的局限性。
三、专家思想引领,浸润教师心灵 著名特级教师朱国荣老师给大家带来的是最新课例《因数和质数》。朱老师通过让学生在百数表中任选一个数确定为自己的“幸运数”导入新课,引导学生观察并按照因数的个数进行分类,从而逐步向质数与合数的概念靠近,将课堂还给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借助于多媒体的演示,将数与形的结合直观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朱老师《基于统整理念的单元重构策略》的讲座,向从课时视角到单元视角,从知识点教学到大概教学,从课程实施到课程创生向我们阐述了单元重构策略,以《因数和倍数》单元为例进行重构。把握不同知识点之间的本质联系,遵循“从低到高螺旋上升”的基本原则,将有关内容彼此连接、相互整合,才有可能帮助学生建立融会贯通的数学认知结构,引领学生感悟贯穿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
七位老师把知识的整合融入各个环节,帮孩子搭建有效学习的平台,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通过数学猜想探究知识本质,从抽象到概括,到达了一个去伪存真的高度。名师们的课堂之所以精彩,就在于他们能够回到课堂的"本真",真正切中了教育的本质,做到了"目中有人"。他们的教学没有华美的形式,却如此打动学生,一次次让课堂走向高潮,师生共同走进了忘我的教育境界。 七节课,风格迥异,却殊途同归。他们的话语已悄然无声的浸润我心: 罗鸣亮—学生需要什么课堂 张宏伟—数学应培养学生的思考力 储冬生—每一把都是好牌 陈加仓—拓展训练的必要 俞正强—不能死板教学 周卫冬—从深度学习走向深度教学 朱国荣—发掘自身的优点去教学。
2020年11月15日 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