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大学生报考了一事业单位考试,顺利通过笔试进入面试。
他参考的岗位公招4人,按1:3的比例,共有12人入围面试,他以笔试第4的成绩进入面试。
想到很快要面试,他便开启了“闭关修炼”的模式,反复做了若干面试题,并不断修正答案,精益求精直到答案满意为止,连朋友邀约都足不出户。
我为此忧心。大有把胜利果实拱手相让的节奏。便问及为何如此,考友说了他有三个担心,简而言之就是:
1、心里没底。
2、高手多了难整。
3、第5名攻得很凶。
他还“证据确凿”地论证和阐述了上述三条。听得出也看得出,他已完全具备考前综合症的特征:紧张、焦虑。
如何破?围绕考友担心的三点,我提出了三个方面的问题,听他倾诉,和他讨论。
1、你觉得入围面试的12人,除了你心里没底外,其他11人有多少心里有底?
面对这个问题,考友进行了相对全面的分析。
第1名的笔试成绩优势很大,就是第5名要追赶他,也需要超越第一名20分左右的面试成绩,估计有底,但资格复审时他看到第1名拿的的毕业证,是2015年才毕业的应届生,所以也不一定特别有底。
第2名的笔试成绩与第1名比较,分差不是太大,比较有底。
第3名的笔试成绩比他这个第4名多一点点,不一定特别有底。
第5名要超越他这个第4面只需要多7分多的面试成绩,估计第5名有底。
第6名更第5名的笔试成绩很接近,也比较有底。
第7名以后,距离他这个第4名的难度都比较大了,应该没有什么太大的底了。
经过分析,他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主要是前6名在争夺4个职位。
我和他再次讨论了前6名究竟有几个人有底,这次他认为可能第1名是很有底的,他应该一点担心都没有。
于是我告诉他,就算第1名有底,就算他考到综合第一,他能占到几个职位?就算你考到第一,总不能说自己考到第一,就可以把4个位置全占了,毕竟:一个萝卜只能占一个坑,一个萝卜岂能占到四个坑?
但第1名也会想:不怕一万,只怕万一,万一这么大的优势都被干下去了,综合进入不了前4,那太……
2、你是知道其他人中高手多吗?
考友的第二个问题说到高手多了不好整。当然高手多了不好整,他觉得其他11个人能进入面试,肯定都非等闲之辈,高手很多。而自己虽然努力备考,但依然到处是问题,感觉别人准备得比自己好。
我追问,是你觉得还是高手很多,还是有事实证明高手很多?
他说,他觉得高手应该很多。
于是我告诉了他一个军事演戏常用的术语:假想敌。并围绕其他11个假想敌“高手”进行了分析:假想敌中大部分是“纸老虎”,有个别“真老虎”,还有个别是“半真半假的老虎”。
而他自己,其实已经是一只货真价实的老虎。只不过有点“涨别人志气,灭自己威风”。
3、你认识和了解第五名,知道他最近攻得很凶吗?
围绕他的第三个问题讨论,他认为这次对第5名是个难得的机会,肯定攻得很凶。
于是我追问他,认识第5名吗?
他说,根本不认识。
于是我又追问,从哪个渠道得知了第5名攻得很凶吗?
他说,没有得知,但第5名面对如此难得的机会,肯定不会放弃,肯定攻得很凶。
我说,那就是你没有客观的依据证明第5名攻得很凶,而是你主观认为是这样,对吧。
他说,对的。而且第5名很容易超过自己,只需要超过他7分多久可以把自己干下去。
于是我问:你觉得第5名超过你很容易吗?
他说,超我7分多真的很容易。
我说,那我们来个换位思考,假如你和第5名换个位置,你是第5名,你去超第4名7分多,容易吗?
他说,不容易,难,很难,真的很难……
三个担心讨论中,少数时间是我提问,大部分时间是我在倾听。渐渐地,那张开始紧绷着的脸,慢慢发生了“化学反应”。
之后,我问他,小时候有没有耍过河沙的经历?
他说,小时候经常耍河沙。
于是我问他,如果你很想用力把河沙抓在手里,是不是越用力捏紧,沙就越要从指缝中溜走?
他说是。
这就是越想抓住越抓不住!
这就是越想得到越得不到!
怎样才能使沙抓得多?
用力太大不行。
一点不用力,摊着手板就想抓得多,那也不行。
最好的办法:用力适度、松紧适度。
压力适度,有利于发挥。
压力过大,可能会崩溃!
所以说,很多时候:
我们,不是败给了对手;
而是,败给了自己!
……
面试三天后,成绩正式公布,结果嘛,当然是……上了!稳稳当当地上了!
如此看来,心理决定成败!得失就在一念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