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过的书你能记得多少呢?
日本作家奥野宣之说:“一味盲目阅读等于没有读过,而数码产品的发展在为我们提供便利的同时也让我们变得越来越懒惰,让我们的读书生活变得低效而流于表面。”
在智能化的大背景下,一段书评、一个链接、一张思维导图······或许就可以囊括一本书的内容,仅仅点击几下屏幕就可以看到这本书的一切,手机“咔嚓”拍一下照,便记录下书中你想要的内容,请恕我直言:这样的话无论手机里有多少关于书的照片,这些内容都不会融化在你的心里。你花费三十分钟去拍摄一本书还不如静下来写一写书中的内容来的高效。肯定会有人反驳,是的,你抄一本书最后终究会忘记里面的内容,但你在抄写的时候作者的语气和思想会把你带到他(她)的世界里面,而这种感觉会被深深地印在你的头脑和身体里面。
当买过来一本书很多人会想100%的内容记住1%-2%就好了,其他的99%就当在脑子里面过一下吧,说不定以后在工作学习中可能就突然灵光一现“叮”一下冒出来了;还有人想“求其上者得其中,求其中者得其下。”我奔着全书80%-90%也能记下来个10%-30%吧。这种所谓的“理解精髓就好”其实是在为你的安心找好理由。其实就算你认认真真读完一本书在后续还要再读其他的书籍到头来你连那1%-2%也很难保证还记得。
那么,当读书成为了你生活中的一部分,你就需要把它整理起来,方便日后重温,接下来帮大家捋一下从选购书籍、读书记录和活用。让你能够在快速迭代变化的世界之中不断去整理收纳更新你自己的读书笔记,所读之物尽其用,尽量的把书中的信息化作自我的意识,在享受读书的过程中不断去塑造自己。本文不是在讲什么与众不同的方法,这是一种简单的、基本的、朴实的笔记记忆、总结反思。慢慢的你就会把书中的知识转化为你的“智慧”,并能够得心应手,前提是你要去实践并且坚持下去。同时你还需要记读书笔记的读书笔记本。
一、选购书籍
书籍和网络是一种传播隐藏于生活之中的智慧媒介。通过书店推荐、豆瓣评测、网上宣传(其实广告是出版社宣传的工具,书评则会被印在刊物上,多少或有一些夸张的成分,请大家辨识)而得已知的一些书名,收集日常生活中与书相关的信息,记录下你想读和需要的书,这样可以减少读书的枯燥感、避免接触不感兴趣的书籍,从而提高读书的“命中率”。这样就可以不断培养你自己带着目的去读书的目的意识。
你现阶段短期或长期需要提升的点,在笔记本上写下“我想要找一本关于XXX(那个领域或主题)的书”“想了解一下XXX(某人)的书”···这样的想法应该一个不剩的收集起来,这就构成了你的购书清单,根据自己的需要检查书籍的内容是否是自己所期望的那样值得购买,看着你自己罗列的购书清单在书店进行搜寻捕猎,就会为你节省很多选购的时间,同时也不会被出版社的过度包装所左右,能够快速、自主的找到你想要的那本书,在你看到该书的实物后再决定要不要购买。然后,排除那些对自己来说不需要、没必要读地书,选择自己想要去读地、有必要购买回家琢磨的书。
建议你可以把你平时积累的关于书名、作者等就在一个笔记本上或者手机电脑的一个备忘录里面,就像亚马逊的“心愿卡”那样,这样方便实现一体化,方便你的管理。打个比方如果你同时使用两三个钱包,不管你有多认真的去管理,也有可能在某一刻在需要银行卡的时候忘记了在哪个钱包里面。如果你只是使用了一个钱包,完全不去整理,到需要医疗卡时就得全倒出来才一定可以找到它。
网上的书店,建议大家只购买那些你对本书有一定了解的书籍,那些看了书名或主题就让你头脑发热想买的书不建议你下单购买。“有一定了解的书”是指曾经读过这个作者的某本著作、这本书是人人皆知的名著或经典作品、或曾在线下书店大体翻阅过的书。如果购买之后内容和书名吻合度不符、或文风让读者很难接受的阅读也就失去了它本身的意义。
一段时间之后你的购书清单一定积累了一些,便可以在有时间的情况下去书店买书了,①当你看着这本书感觉“不买也行”就可以在购书清单上划去。②看完之后决定购买就在购物清单上标注“已买”。③没有找的书也在旁边标记一下“XXX书店断货、无货之类的”,方便日后的再次选购。
二、读书笔记
在读书的过程中准备好随时记笔记的准备,把那些“颇让你有感触的地方”、“纠结要不要再读一遍的地方”、“出现一个了全新的概念”······做上记号,可以是折上该页码的一角、画出重点、写下个人的感受,方便日后重温,在读书的过程中记录下你内心的心历历程,那些产生的思考和感动。如果有些内容你理解不了或是不感兴趣,那么你就不要纠结了,直接选择“跳读”或是“略读”,张弛有度的节奏把更多精力放在精华的部分上。读书的目的是用自己的方式去学习,而不是一味的模仿作者或者他人,选择学习、吸收对自己有用的智慧和语句。有一些内容对自己来说无关紧要的部分就干脆丢掉,读自己认为的那些重点内容,其他的干脆就丢掉把。
法国文学专家鹿岛茂阐述过:图书都是有重点的,没有必要从头到尾详读。重要的是不管篇幅多少,都要下点功夫让自己对读过的书有印象。即使只记下这本书的作者、书名、阅读时的情景或是做些摘抄都好,要坚持写读书笔记,这就是最有效的读书方法。
当你这样一边思考一边摘抄文章时,你总会不由自主的多琢磨几遍,在这不断的思绪之中,你会发现不知不觉中你已经读了三到五遍了。书可以让人学到很多东西,虽然大部分没什么意思,但总有几页可以给你带来启发。读书时,在比较难以理解的部分换上低速齿轮慢慢认真品读,而在比较容易的部分就用高速齿轮快速浏览。所以说,读书也可以是一项“对重要内容提炼的工序”,去除多余的细枝末节,自然调动你对读书的兴趣和意识。这也算是”三步走“(①:直线②:波浪线③:圈重点这种画线的方法不太建议,画的太多则会影响重读的心情)
①通读:一边阅读,一边把感觉有价值的页码折起来
②重读:读完之后,再重新会看一下当时认为有内涵的段落
③标记:必要的时候有必要在书本或者电子书上面插入自己的感受见解。
你的的感想可以只是一句话,那又怎样。这又不是什么语文考试,让你去揣测作者的意图,只需要关注你自己想要的东西就好了,哪怕就是一句话,留下一句你自己的心声,那就是有意义的笔记。推荐给大家一种“○摘抄+☆感想”的组合方法,认真思考“我该在笔记本摘抄作者的哪些话语”,斟酌该如何提炼出来自己的见解,争取用最短的话来表达作者的含义。
○对自己来说比较重要的内容(摘抄)
☆自己对该处共鸣的感想反思(评论)
例如:我在看《皮囊》里面的读书笔记
○有时候人会做一些很奇怪的反应,比如:越厌恶、越排斥的人或地方,我们却容易纠葛于此,越容易耗尽自己所有就为了抵达。
☆说白了不就是现在的倔脾气吗,抱着放弃的心态,偷偷的憋着一口气,宁可伤痕累累也不愿一事无成
其实感情也没有必要非要有什么有涵养的语句,一句“好棒”、“什么,还有这操作”······也未尝不可,简单的过程会带动起你的热情,使其更加投入其中。如果你一心想要写的完美,只会给你自己更大的压力,让你无从下笔。摘抄的重点不是在于作者笔下的文字有多么犀利、多么优美,更多的是当你想要抄下这段文字的想法,这才是日后值得回忆的贵重资料。
好主意不会凭空出现,无论是什么想法,都一定是对某种刺激做出的回应。
可如果你喜欢的段落太多,都不舍得丢弃它,你可以先把那些段落做上记号,在你写读书笔记之前先暂时将其放置一段时间吧,即使读完让你受益匪浅的书,在一段时间以后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不过如此”,需要你再去誊写的地方就会削减很多,如果时隔多日之后还是不愿舍弃,那就去耐心记下吧,这些禁得起考验的文章,才真有价值。当你被书带到了一定的思维高度上,那么就下来你所需要的就是更多的思考,说白了,就是把书当做打开你思维的媒介,创造属于你自己的思想舞台。
如果你的这本书是在旅途中读完的,那么可以把火车票、飞机票之类的旅行纪念品(照片之类的)加在书中,用来提醒你当时读书的地点和场景;如果这你喜欢的本书被翻拍成了电影,或许你可以把电影票记录在书里,加深你的印象。像这样利用相关的事物加大你和书的交流过程,你会发现你对读书的体验会再升一个档次,对书的感想会更加宽广。
读完书之后把你对本书的内容以及读书的体验感受进行撰写笔记,建议可以再次拿起笔记本重读一遍这本书的书评,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发现自己和评论者对该书的视觉思维差异,同自己的想法做比较,帮助自己针对这本书有一个更加全面的理解。书评也可以帮助你理解本书的梗概,再一次加强对本书的印象。
读书笔记就像日记一样,一旦停止就很难恢复,如果耽搁了很久,重新开始就会产生剧烈的抵触感。
三、活用
读书笔记并不是你做完之后就万事大吉了,当你在阅读时发现了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就扎扎实实的多看几遍,偶尔的把自己的笔记本多看两遍,多了解一下自己都已经看过了些什么书,这样反复的进行,这个过程一定会让你有所收获,已经消化的东西再次让你“榨干”。
通过读书笔记来记录这次读书体验,用笔记作为参考,同时也方便后面再一次的回顾,不断促进自己对书的理解,从而把作者的观点化作你自己的见解。在做笔记的时候你会发现,一本书只有在你读完之后对书做出一定的反应,进行主动性的思考,才能真正体会到书中的“黄金屋”。而通过再次去阅读读书笔记,在检索和参考思索的过程中帮助自己获得智慧,促进知识体系化。
漫无目的地与人说话时,虽然说的一些内容是支离破碎的,但在在阐述的过程中,你在不断的去在整理说话的内容,把思绪变得逐渐清晰起来。为了能够让倾听者听起来不那么累,顺利的传达自己的意图,你会自觉的把这些杂乱无章的想法和思路重新排列组合。因此,向别人表达自己想法的时候就是你输出的时候,就算你的头脑里面有再多的知识涵养,一旦你需要展示给别人,总会有多多少少的模糊部分,正因如此很多的演讲和写作都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背景下不断学习的结果。人并不是因为无所不知而去发表演讲或者写文章,更多的是想通过这个过程让自己遇见更好的自己,碰见更多的灵感,把自己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面。
如果说读书是为了丰富你的思想,那么读书笔记的作用就是让自己更有深度。如果把读书当做一个拍摄好的“视频”,那么读书笔记就是你在拍摄视频的地点所拍摄的“照片”,在不同的时间点、不同的视觉去拍摄的照片,你所拍摄出来的东西视觉冲击是不一样的,而过一段时间再去往回看,你脑海中的印象也会有一丝改变。
“摘抄”是你当时认为对自己很重要的段落,“评论”就是你在当时对待那段文字你自己的思想、表现力。单单因为这是你自己的思想储存仓库就应该为此坚持做下去。同时,再你再次重读的时候也是在潜意识中激发自己的创意,浏览自己的过去的思维方式,顺道也可以盘点自己的阅读记录。
在你参考读书笔记的同时尝试着去回想一下自己当时的思路,再和现在你的思考方式进行对比,一定会收获更多的知识和信息。这样的读书方法才能慢慢让你真正的融入到自己的情感里面,和其他的普通阅读可能是无法比拟的。
读书不再是“随随便便”地读,而是带着明确的目的、充满主动性的去读
真正消化书中的信息 ,使之成为自己的东西
深入了解书中的要点和思想,并随时拿来参考
我们都知道,读书的生活可以改变你看待世界的眼光。把书评和与书相关的信息收集起来放在你的读书笔记里,待日后重新阅读,这便是让书变得更有层次、更加深刻的必要过程。如果你可以在记录读书笔记的同时也把自己当时生活的一些体验和感想(当时的生活状况,和作者共鸣之处······)顺便写下,有助于扩宽你的涉猎面,让读书笔记不仅仅是一本读书笔记。
笔记不止是你摘抄和誊写的地方,而应该是“嫁接”于你和书本作者的一次灵魂深度交流。生活中很多的事情,我们每天做起来都觉得理所应当,在不知不觉之中就会变得娴熟起来,比如走路和吃饭,对现在你可能不需要什么刻意的学习,但在幼儿时期的我们哪个不是慢慢积累学会的。一切都是基于长时间的操作,成为了现在的你一种理所应当的轻轻松松。
读书是为了在你不断扩宽知识面的同时,把书中的内容保留在脑海之中,在以后的几年甚至几十年都在不断的发酵,还会因为你现在,在经历的某一件事而被大脑重新唤醒,让你再一次的被触动。就像小时候被迫背诵的的古文,当时只是觉得很绕嘴,难背的一批,时隔百年的岁月却无不感叹古人的情怀和胸襟,佩服的五体投地,世上怎会有人把情感表达得这么细腻、豪迈······百读不厌
也希望这篇文章可以帮助你好好利用你的读书笔记,经过规划、梳理慢慢地学会怎样去购书,怎样读书,怎样把书中的内容印在自己的脑子里并加以运用,然后不断的去实践,把这些做法转变为实用、可持续、属于你自己的小技巧。帮你在写文章、制作策划书或整理提案的时候可以翻翻曾经笔下的思考、视觉,然后助你一臂之力。读书是你与感兴趣的书之间的对话;是在是在现实面前的自我痊愈;在生活中不断的自我充实;是每次去书店的期待;是睡前的那份陪伴。
最后送给大家一句话——
思考与记录都能让你 不会与生活中的新知和美丽失之交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