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内部需求的变迁,是有一定内置规律可循的。新技术刚出现时,率先引入新技术或新产品的,往往是一线业务部门,因为他们迫切需要新技术来解决一直以来的业务难题。而随着新系统的不断引入,自然而然会形成烟囱式开发或数据孤岛,于是开始产生对多系统整合、重构、打通、串联等的需求,也即对中台产生了需求。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台的本质就 2 方面:
①技术层面:是模块中心化、能力可复用的架构设计方案
②业务层面:是一种端到端的一站式配套解决方案
以上这两点对于无论业务中台、数据中台、技术中台(含AI中台)还是移动中台,都适用。有些观点还会补充一条,认为中台必须是随手可用、可快速接入的,这点仅供参考吧。
一、中心化/能力复用
除了减少重复开发所带来的直接价值,中心化的价值根源还来自“分工”,有很多原理可以解释分工创造价值:
①熟能生巧,投入同等劳动时间能创造更多产出
②减少工序切换成本,节约的时间能创造新价值
③工作聚集后就有规模效益,就能激励使用和发明新技术、新工具,替代和节约人类体力和脑力
④积累和创造专业知识,专业知识使企业更懂用户需求、有更高生产效率
专业来自哪里?专业来自先进的理念/理论知识指导、专业来自遇到/能考虑到的场景更多、专业来自深度思考/讨论得更多、专业来自实践/实验得更多,知道怎么做成本更低、效果更好,这样建立出来的用户模型、交易模型就更准确。有句话说得好:大企业不是不踩坑,而是会使用更成熟的制度体系,一边控制风险、一边快速实验。
二、“端到端”的解决方案
“端到端”的价值根源来自“联结”,联结是资源互补、联结是更多资源的有效利用、联结实现1+1>2,联结后,将问题由局部最优的追求转向全局最优的探索,实现了解决问题视角的升维与价值的升华。
写在最后:
看到架构、看到解决方案,很多人会把中台误认为是某种系统。系统可能是整个中台项目的重要产出之一,但在这之前,它首先是一种思想、一种理念,更是一种战略。需要企业在对其有了一定认识后,结合自身的发展阶段及遇到的问题,在真有必要时,从人员组织架构开始设计调整的企业战略。实施中真正的难点,往往在于“人”,需要企业在启动之初,设计平衡好各方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