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26岁,一事无成,全世界都在给我卖焦虑”

图片发自简书App

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你是不是每时每刻都在焦虑;细细揣摩,其实我们的焦虑大都是别人准备好了递过来的。

记得之前一篇“摩拜单车创始人套现15亿”的报道刷火了朋友圈,被拿来比较的同龄人着实“被焦虑”了一把。

与此同时,各种“你正在被同龄人抛弃”、“00后都如何如何了,你还在……”的新媒体文章充斥满了整个网络。好像一瞬间整个世界的人都成了精英,就你这么一个“渣渣”了。

想想确实焦虑。

自媒体时代,人人都可以成为话语者,人人也都争当话语者,但不是人人都说话算数。

职场寒冬、社恐、婚姻破灭、出轨、90后老了,新媒体作者的选题永远都是社会热点,他们在蹭热点的同时也创造着一个又一个的热点,这其中包括向读者“卖”焦虑。

网络是个放大镜,任何事经过网络传播一圈后基本都被放大了无数倍。

那些所谓的焦虑在被网络放大后递到了我们面前,就这样自媒体们在收获流量的同时又为下一个热点铺好了伏笔——卖服务。

打开手机,整个网络世界都在告诉你学习的重要性,知识的重要性;紧接其后的便是卖讲座、卖课程。

网络的搞笑在于:一个上网的人告诉另一个人网络世界的虚拟,然后再告诉他如何通过网络实现人生梦想。

内容创业正在成为一个趋势,有很多人通过内容创业已经实现了人生巅峰,但还未有一个人通过参加付费课程到达人生巅峰。

自媒体时代有太多的劣质成功学,他们的世界成功信手拈来,他们的世界也只讲成功。


图片发自简书App

白岩松在一次演讲中说,“大家都在谈方向,有多少人在找方法?”

这正是“听过了很多道理,却依然觉得过不好这一生。”的原因。

泛滥的焦虑,可以是单纯的情绪,也可以是获利的工具,因为这种情绪驱动着你感到压力,进而走入别人设计好的狩猎区。

所以26岁的我们是不是应该有自己的遴选信息和批判吸收的能力。不要莫名被焦虑吞噬了自己,迷乱了步伐,成为别人获利的工具。

蔡康永在一次访谈中说过,“成长了之后不再那么眷恋廉价的快乐,而比较在乎的是隽永一点的喜悦。”

关心更广泛的人事物,关注自我本身的生活,避开别人制造出的焦虑,依随自我节奏野蛮生长,积攒资本,放眼多年后那个阳光的自己,这难道不是一种值得去努力的未来吗?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