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空气?99.03%的氮和氧加上0.03%的二氧化碳;
什么是记忆?生物学中个体的解码、存储、检索;
什么是大学?大学是以多种不同观点看待世界的专业群体;
什么是高音C?每秒二百二十六次的震动;
什么是社会?社会是由自我繁殖的个体构建而成的社群;
什么是喜欢?旺盛分泌的多巴胺,期限30个月;
什么是时光?时光是我们穿上的衣服,却再也脱不下来;
什么是美?从知道,到达懂得……
这是北京大学艺术学院五周年院庆宣传片,也是一部微电影上的文案部分,电影中以多种拍摄手法向我们传递了:
艺术学院江小夏这个女生从大学向社会过渡阶段的整个心理历程,从“知道”到达“懂得”的一部艺术影片。
有时候,我们在生活中,总是被一些所谓的急功近利和成长鸡汤所迷惑,小时候,我们渴望长大;
长大了,我们渴望独立;
但是独立了,我们又觉得小时候是最好的,无忧无虑,开心自得。
而生活往往就是这样,在你渴望成长的时候,他给了你最好的年华和最不懂事的心理状态;
在你逐渐成长为一名具有独立思想的人时,他又轻易的剥夺了属于你的那些最好的青葱岁月。
在生命中,我们每个人更是时时刻刻要经历这种得到又失去的感受,无所谓伤痛,但最能给我们记忆的,却是年华的一段段逝去。
记得刚上大学时,老师说,“在大学,没有人会再像你高中时候一样,整天盯着你写作业,整天对你耳提面命,而父母,也将与你们的距离渐行渐远。”
突然想到一句话,“所谓父母儿女一场,是背影渐行渐远的修行。”
可是刚上大学的我们哪里会懂得这个呀,像挣脱了缰绳的野马似的,在大学这个小社会里疯跑,没有意识到父母每次电话里的欲言又止和一声声无奈的叹息。
大学生活一晃而过,迈上了社会这个大熔炉,“小王,好好在工地学,不然总有一天这个工地会在不知不觉中磨掉你层层的棱角。”
慢慢的往后,我渐渐懂得了师父的意思,工地是个磨人的地方,在这里,你会不知不觉的对自己一步步降低要求,转而在几年以后,你会发现,除了工地,你什么也干不了。
之前读过一紫姐的一篇文章《工地,它糟糕极了,可你就是离不开》,
“一年365天,像是只过了一天,重复了364遍。”是啊,在工地上生活过的人,怎么能不知道真实的工地是怎样呢?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就在这样单调性大、重复性强的生活中一点点磨平了你的锐气和曾经指点江山的如虹气概。
可是,我们在一步步抱怨对工地的一个个不满的理由时,我们又何曾想过,
正是工地,才给了我们生存的理由,给了我们安身立命的场所,给了我们养家糊口的能力,给了我们对未来和另一半组成家庭的设想和憧憬。
也许,在工地上,我们不断的会有人离开,又不断的有新人踏入这个行业,但是最不变的时,我们对于生活的那颗最初的心未变。
还记得前段时间最火的一件事就是,唐山因为收费站的存在影响到了周边的沟通往来,而撤销了周边所有的收费站。
可是却遭到了工作人员一致的反对,一位大姐称“我现在36了,啥也不会!也没有单位要我们了。”
啥呀不会、没有单位要?
在当初刚看到这则新闻时,我顿时愣住了,重复、单调的生活确实是一种温水煮青蛙。
在不知不觉中会丧失对生活和工作技能的谈索和学习,而这,则是造成这种结局的最根本原因。
转而联系到工地的生活,如果你不思进取,觉得混一天是一天,这又何尝不是一种最原始的温水煮青蛙呢,在几年或者十几年之后,仍旧会步上他们的后尘。
从大学毕业到现在,我还未真正懂得如何从“知道”到达“懂得”。
但是我相信,环境不过是外部赋予你的一份外衣,无论是在哪里,只要你定位好自己,并为之奋斗。
那我们才能从经历的一件件事情、一次次困难中,真正的融入这个社会,真正达到从“知道”到达“懂得”。
尽管这会是一件孤独而漫长的事情,只有如此,才能守住初心,亦能到达最初的彼岸,在若干年后,从而不被这个世界所抛弃。
《齐悦梦想大型社群》第 4 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