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是在2004年6月末,那时的钦山寺没有现在的这么宏伟庄严,我与快70的李居士从澧县步行至钦山寺(那时是岩土路),到达己是下午2点左右!那一天,太阳高照,几许闷热,走进山门(其实没山门),远远望去,三间一偏的土屋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
道场泡子树下伫立着一个瘦弱的人影,走近一看,是位出家师父,身着黄色长袍衲衣,双手持念珠,眼睛目视我们,面容慈善,眉宇间又透露出几分青涩,李居土向前,双手合十,弯腰九十度,问讯道:“师父,吉祥!”,师父随即微微点头示意。
午食过后,我从李居士口中得知,那位便是演佛师父。他11岁出家,先后就读于福建佛学院、及行走于各大道场参学!对于佛教教理教义有较为深刻的理解与认识,同时习佛数载,与信众广结善缘;2002年春,政府为复建和中兴钦山寺,县人民政府民族宗教事务局及澧县广大居士之邀请!恩师回到了钦山寺并主持全面工作!出家人当以中兴道场为己任,更何况是祖师道场!
当时寺院一片残败,现状无法想象,但师父发愿复兴此寺,便率领四众弟子,四处筹集善款,历经十多年的努力,才有了近年来的初具规模。在与恩师接触的这几年中,其品行与学识无不让我折服,细细想来,主要基于以下:根据历史考证,几度废兴,见证了钦山寺的前世今生——今天,钦山寺以其盛貌展现于世,以其人杰地灵之势,开中国佛教曹洞之宗,成为中国久负盛名的佛教禅宗道场!澧水南岸有彭山,去彭山五里有寺曰“钦山寺”。钦山寺的前身即澧州乾明寺!
乾明寺始建于南北朝南梁天监九年(公元510年),至大唐盛世,大津、僧哲等法师前往西天取经、鉴真东渡扶桑弘扬佛法,后来经的文邃禅师重建钦山寺!几经朝代更迭与战乱,留存至今。寺院地处山腰,从山脚到山门,要拐数道弯,且山路狭窄,不便于物资的运输,所以就地取材,以钦山寺原有建筑基础上,搭建殿堂寮房!师父欲重振千年道场,如此悲心与愿力,不可思议!
印象中有一年立冬日,我从上海回来后,去寺院拜访师父,四处无人,后在现在的老观音殿发现正在商讨如何恢复钦山寺的电话谈话中!不便打扰,眼观而去!冬天是阴冷刺骨的,师父当时身披一件棕色薄衫,面容虽有些青涩,但也不失做为一名出家人的威仪,虽然鼻子被冻得通红,但精神奕奕。后在不同场合,碰到师父为寺院建设,均是身体力行,事必躬亲!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传统的山林寺院逐渐被都市寺院所取代,寺院为迎合信众,广开方便之门,其社会功能除弘法利生外,还兼具佛教文化的普及、禅意生活的展现以及茶道与香道的传播,千佛塔推广上,恩师有敏锐的觉察力。所以,在整个道场的规划设计中,他提出遵循佛学、环保、生态、传统、科学与宜居等理念,因地制宜,集礼佛、禅修、艺术、旅游与生活一体化。师父具有很强的前瞻性,每每与他聊到此话题时,总是神情兴奋,眼神中透露着庄严道场的美好憧憬,言语间流露出重振道场的自信。
再后来,因为工作繁忙的原因,去钦山寺拜访师父的次数少了,但每次相见时,师父第一句话都是“你来了,坐吧”,在交谈过程中,师父话不多,虽年数比我小但如同一位慈父,三言两语间点破你的烦恼。师父原来的黑发或许是因为钦山寺的复建工作所劳累与岁月的沉淀,头发也出现了白丝,额头上的皱纹也越加深刻,师父的青涩转变成了智慧!
随着澧县日新月异的发展,我认为在家也是可以工作的,并不比外面差,就在县里找了份厨师工作养家糊口!2016年在一次更改微信图相的机缘中,我认识了秋秋师兄,才有了现在的家和素食之缘!所以后来我才有时间常去钦山寺拜访师父的时间!每当我向师父再次弯腰问讯,说道“师父,我走了”,师父望着我,嘴角微翘,双手拔着念珠,再次微微点头示意!这就是我的师父上演下佛法师!师父.修行路上请多照顾好自已……
勿近愚痴人,应与智者交,尊敬有德者,是为最吉祥!
——《吉祥经》
2018.7.26家和素食.心德小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