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欣小零
约五年前,我跟着一个外教老师学英语,她说起她在中国的遭遇:总是有朋友跑进她的房间,问她,冷吗?她说,不冷。朋友就不由分说替她披上外套,说,你冷,要加衣服。她觉得匪夷所思。后来渐渐明白,这是中国人之间友好的表示。我们都笑起来。
就是这个外教,和我之间有一场关于个性的争论。我说,有些人个性很好,令人喜欢,有些人个性不好,令人讨厌。她就一本正经地与我争论,说,她们那边五年前就有一个关于个性的定义,认为个性是一种客观存在,无所谓好坏。就像是,狼有狼的凶悍,狐狸有狐狸的狡猾。(我发现,在倪妮她们出演的《流金岁月》里面也有这样的台词。)我们要做的是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来认识自己的个性,从而加以引导和生长,就像对待一棵树苗。
我当时是反对她的观点的,固执地认为,个性是有好坏之分的。
五年之后,我渐渐觉得,她说的要认识自己的个性从而加以引导和生长,也就是,要利用好自己的个性,还是被我接受和认同了。至于,是哪个契机,引发了我的认同,我实在是无法廓清了。
譬如说,我自己,我是一个比较容易受社交媒体影响的人。既然我很容易就受社交媒体影响,我就在源头上下功夫,筛选了几家有公信力的媒体来关注,就算是影响,也是要让有公信力的社交媒体来影响我。
我是一个比较受人情世故影响的人。别人的冷言冷语,会让我不开心,别人的焦虑,会引发我的焦虑。最夸张的一次,有个闺蜜向我倾诉,一口气倾诉了将近六个小时,她走之后,我竟然情绪低落了整整一个星期。既然我很容易受人情世故的影响,我就开始看一下流行的生活剧,譬如《流金岁月》,这里面都是时下的人情世故,实在是可以帮助我认识到一些当下一部分人的共性的。还有一个作用就是,可以帮助我建立起一种观众的心理机制。不要说,在某些鸡毛蒜皮的事情上,还是当一个看客好,当然,涉及到根本的,除外。我就开始听一些广播节目,譬如,年轻拍档的广播,说的都是咱们老百姓的事情,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人生的生老病死,婚丧嫁娶等等与我们自己密切相关的事情,在一个播音员的口中娓娓道来,自然是别有一番滋味的。至少让我明白,这是个世界上,哪个烟囱不冒烟呀,多一点耐心,很重要。静心学习,很重要。
我是一个思虑胜于行动的人。不瞒你说,我有两个绰号,都是在工作期间的同事赠送的,一个绰号叫小龙女,另一个绰号叫理论家。叫我小龙女的,认为我不问世事,专心于自己的领域,他们认可我的专业素养,但是,认为我实在是难以亲近;叫我理论家的认为我行动力不足,理论倒是很好。群众的眼睛总是雪亮的。我的确行动力不足,我懒得和大家说东道西,不喜欢参加各种聚会,喜欢思索,所以有时候,常常会令对方觉得无趣。最经典的一次,是劝阻一个朋友不要继续向别人借钱了,(她已经向我借了钱,也一直没有还)。她说自己之所以陷入窘境,是因为自己太穷了,起点太低了。我说,不是的,这不是问题的关键,问题的关键是,人要做自己能力范围之内的事情。就这样,明明是她欠我钱,到头来,还是我把她给得罪了。她逢人便说,我是个理论家。既然我是一个思虑胜于行动的人。从此之后,别人如果要请我做什么事情,我一般都会告诉对方,这件事情,我能做,或者说,这件事情,我做不了。我再也不讲道理了。
我就是这样一天天地在利用自己的个性。
目标?没有。
有时候,不如,但闻耕耘,莫问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