敞开心扉地去接纳孩子的负面情绪可能会让我们很多人感到危险和不安。一方面这些难过或愤怒的感受可能会勾起我们曾经的痛苦经历,使我们不愿面对;另一方面,担心我们的这种关注会使得孩子误认为我们鼓励这种感受的发生。
但是否认负面感受并不会让它消失,只会使其强化,而且可能在未来表现出更大的破坏性。导致成人抑郁症的最常见原因,并非现在发生的事情,而是因为他们在童年时期,没有从亲子关系中获得安抚。如果一个孩子的感受得不到理解与安抚,经常独自哭着入睡,或独自生闷气,那么情感失调的次数就会越来越多,同时,他应对负面情绪的能力也会变得越来越差。
所以说,每个人因为不同的童年经历,也就形成了各不相同的情绪习惯,且取决于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将情绪与什么东西联想在了一起。如果你在一个冲突不断的环境中长大,你可能会对吵闹或大吼大叫习以为常。相反,如果你成长在一个回避冲突的家庭中,你可能对强烈的情绪表达充满了恐惧。也就是说你童年的生长环境造就了你通常的情绪反应模式。
而父母回应孩子感受的方式与回应自己感受的方式很相似,通常在以下三种方式之间切换:
压抑
如果你是一个情感压抑的人,遇到强烈的感受时,你的本能反应就是想赶走那些感受,你可能会对孩子说:“有什么大惊小怪的,没事”,或“勇敢一点,没什么了不起”。
当你用诸如此类的言语去否定孩子感受的存在,认为孩子的感受不重要时,孩子就有可能再也不想与你分享他的任何感受。你压抑的情绪感受能力,成了你和孩子之间沟通的障碍,你在隔离自己感受的同时,也失去了走进孩子内心的机会。
反应过度
与压抑表现出的冷漠相反,反应过度走向了情绪感受的另一个极端,大人变得跟孩子一样无所适从,深切同情孩子的感受,陪着孩子一起难过,仿佛孩子当下经历的情绪不是他的,而是你的。很多时候,当孩子已经情绪好转,大人却仍旧沉浸在悲伤的情绪中无法自拔。
这样的场景在每年幼儿园开学时都会看到,孩子刚送幼儿园的头几天,大人和孩子都会产生分离焦虑。大多孩子会在晨间入园时哭一会,但很快就能适应集体生活,而有些大人却因分离的伤感惴惴不安度日。
倘若你总是这样全然承接孩子的感受,对给孩子来说也是一种负担,孩子以后会变得不愿跟你表达情绪。孩子会认为他的反应给你造成了太大负担,或者你的过度融入干扰了他的情绪。
包容
包容是理性与感性恰到好处地参与,你可以肯定及确认你的所有感受。你认真看待每一种感受,但不会产生过度反应,保持克制与乐观。
当你看到孩子不高兴时,你可能会说:“宝贝,你看起来有些不开心,需要妈妈抱抱你吗?我很愿意陪着你,直到你感觉到好一点为止。”倘若孩子总能获得你的关注及安慰,不用担心会被指责,那么当他需要的时候,他更有可能选择向你寻求帮助。
孩子所需要的,是父母成为包容他们感受的容器。就是父母陪在孩子身边,了解并接纳孩子的感受,不把孩子的感受视为一种压力。
包容就是,假若你看到孩子愤怒,理解他愤怒的原因,帮他用恰当的言语表达出来,并引导他找到可接受的方式来表达愤怒,不让他被愤怒的情绪或由愤怒所带来的惩罚压垮。
我们对孩子情绪感受的反应因早期成长经历不同而呈现出以上三种方式。要知道任何一种感受都有其存在的价值,所以我们不要把孩子的感受视为一种麻烦的存在,而将其视为了解孩子、帮助孩子的渠道,做到尽量不去忽视或压抑它,也不需要过分投入,观察、倾听并体会孩子的感受,看到孩子感受背后的需求。
如果我们能认真对待孩子的感受,并在孩子需要时给予必要的安抚,孩子便逐渐学会内化这种抚慰,以后就能够达到自我化解。
孩子通过父母对自己感受的回应来感受这个世界,是冷眼旁观?还是温柔以待?你的选择决定着你将给孩子一个怎样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