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世界上真的有天才么?
这个世界真的有天才么?真的有人一生下来就具有某方面的天赋或者潜力,在人生之路上躺赢么?
那么,我们眼中的天才是不是都是天生变态天赋异禀的外星人?
然而,美国畅销书作家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中告诉我们:“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只要经过1万小时的锤炼,任何人都能从平凡变得超凡”。
一万小时定律在成功者身上很容易得到验证。
篮球奇才乔丹每周练习6天,每天练习6小时,每天至少投中3000个球;
明星里最会踢球的,或者是踢球的里最值钱的,或者是会赚钱的里最有型有款的贝克汉姆也是曾经每天凌晨四点起来练球,每周4天,每天踢3000个任意球;
音乐神童莫扎特在6岁生日之前,他的音乐家父亲已经指导他练习了3500个小时,到他21岁写出最脍炙人口的第九号协奏曲时,可想而知已经远远超过了1万个小时;
象棋神童鲍比费舍尔,17岁就奠定了大师地位,在这之前他也投入了10年进行艰苦的训练;
大画家达芬奇,从练习画一只鸡蛋开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同角度不同光线,少说也有1万个小时,后来才有了世纪名画《最后的晚餐》;
世界港口吊装大师许振超,至少练了30年,足足好几个一万小时,把吊装技术练得像绣花一样精细。
这使得一万小时定律成了颠扑不破的真理。
当然,这个通过刻苦努力训练1万小时就能成为天才的理论也给了我们希望。
不管任何行业,即使我资质平平,只要自身足够努力,经过1万小时的练习,就能够成为大师。
二、可能大多数时间我们只是在天真的练习
然而,不幸的是,这个理论对于我们来说很可能是错误的。
它对于我们来说,推翻了人们对于天才的迷信,“你只要练习足够的量,你也能达到天才的那个水平”,以及网络上那句鸡汤“以大多数人努力程度之低,根本轮不到拼天赋”。
有的人做了一辈子的厨师,可能积累了好几个1万小时,他就一定是厨艺大师么(那很有公司就不会有难吃到死的食堂饭菜)?
有的人做了几十年的管理,也超过了1万小时,他就成了管理大师了么(那岂不是全世界都是管理大师)?
你我学了十几年的英语,应该也超过1万小时了吧,仔细想想,别说大师了,我们之中又有几个人能流利地对话呢?
此外,1万小时所展现的那种学习,或者说练习的场景跟你我的生活、工作都很远。
它对于我们可能不适用的另外一个原因在于,这个1万小时太长了,它虽然打破了人们对天才的迷信,同时也打击了绝大部分成年人的信心,谁有功夫每天练8个小时,练10年呢?我们既然不是天才,没有必要按照1万小时的标准来达成天才的那个境界。
所以最本质的问题不是练习时间的问题,而是练习方法的问题。
三、天才来自于刻意练习
1、要有明确的特定目标。
成年人的世界可以没有兴趣,但一定要有目标,让任务驱动自己,这个目标可以是一个个小的目标,比如每月写两篇内容分享,半年完成一篇课程开发,或者每个月读本书。
2、练习一定是专注的。
有目的的练习一定是专注的,机械地重复练习不走脑子,是无效的,这只能称之为天真的练习,你只是感动了自己。
我们在练习的时候就是练习,放下手机,远离外界的干扰,如果你拿着一本书,或者在电脑前发呆十个小时,还不如你专注地看一个小时。
3、持续获得有效的反馈。
刻意练习的精髓在于得到及时的反馈,然后反思自己的练习,及时进行调整, 在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行为后深入思考,如何正确地练习,有正确的方法,大量的练习才有效。
而反馈的最高境界是给自己做教练。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观察自己,每天都有非常具体的目标,对自己的错误非常敏感,并不断寻求改进。
4、一定要走出舒适区。
真正的练习不是为了完成运动量,练习的精髓是持续地做之前做不好的事,并达到熟练甚至精通的程度。
从不会到会,秘诀是重复。
我们没能成为大师,或许是你不够努力,也有可能是努力的方法不对。
刻意练习,一切皆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