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 中庸需要笨功夫

一、《中庸》的由来

朱熹说:《中庸》的作者是子思

——错!其实《中庸》作者已无从考证

二、道统的由来

朱熹为儒家建立了道统:上古以来,圣人神王根据天道确立真理的标准,代代相传:

  • 人心惟危
  • 道心惟微
  • 惟精惟一
  • 允执厥中
——错!儒家从来就没有道统,是朱熹仿照佛教衣钵相传的法统,是拿来主义。

三、圣人心传的由来

朱熹用《尚书.大禹谟》中的“十六字真传”来阐释《中庸》奥义。

——错!《大禹谟》本身就是一个伪造版。这是经过清代阎若璩考证的可信结论。


四、“十六字心传”与“慎独”概念的提出

(一)“十六字心传”

1、人心:属于“人欲”的心,充满私欲,人心惟危
2、道心:属于“天理”的心,至善至公,但被遮蔽,道心惟微
3、存天理、灭人欲:惟精惟一
4、允执厥中:奉行中庸之道
这个解释在汉代、唐朝人眼里,太复杂深奥了。其实哪有这么多的深刻。

(二)“慎独”

《中庸》贡献出经典概念“慎独”,要求一个人在独处的时候也不能放松自己,这是天下最难之事:
“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理学家从中发明出了修心的方法。

这使儒家像佛家、道教一样,有了一种仪式,有很具体的内心功夫可以修炼。

“中庸”无关乎掌握方法、天资优劣,仅仅在于坚持,要的只是笨功夫


五、“中庸”与“乡愿”

(一)朱熹对“中庸”的解释

“中”就是不偏不倚,“庸”就是恒常不变。

(二)孔子对“中庸”的解释

“中庸”是最高的修养,意味着“无过无不及”,一切刚刚好,恰如其分。

(三)我们通常理解的“中庸”竟是孔子眼中的“乡愿”

  • 中道之士:儒家最高标准,中庸
  • 狂者:锐意进取
  • 狷者:有所不为
  • 乡愿:看似忠厚老实、正直廉洁,实则没有内心坚守的道德标准,随世浮沉。
孔子区分“中庸”和“乡愿”,痛恨一切似是而非的以假乱真。“乡愿”是“中庸”的似是而非版。

以现代眼光看,“乡愿”能够零障碍融入任何社会评价体系,大部分人,或多或少都是“乡愿”,并无不妥,乡愿比中庸更可爱可敬。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中庸》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在“四书”中占据重要地位。《中庸》以道德本体为基础,以道德主体为核心,阐述了作为一出...
    孔孟之乡阅读 8,048评论 0 14
  • 引言: 什么是经典?经典是对那个时代存在的问题最有智慧的讨论和解答。“中庸”是一个流传很广的儒家理念,但是它所表达...
    鹤醒阅读 3,723评论 0 1
  • 1、孔子:在孔子看来,“中庸”是最高的修养,它意味着“无过无不及”,也就是说,一切都刚刚好,恰如其分。好比吃毛肚,...
    祥和鸿泰阅读 3,188评论 0 1
  • 曲子 那个声音就像跟我隔了一道银河 却每次都能传进我的耳朵 但每当我骤然停下笔想去找 它已经被它的主人按掉并且一人...
    菜余尔阅读 1,306评论 0 0
  • 01 “戚本”是《红楼梦》众多版本中的一种,前面因有戚蓼生的序而得名,通常意义上又专指有正书局石印的大字本和小字本...
    雨如酥阅读 5,929评论 0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