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渴望改变,变得更好,更富有,更健康,更美丽,更有知识,更有能力…
我想改变:
可是我没有钱,
可是我没有时间,
可是我没有关系…
其实,这都是本能的借口,比如没有钱,没有时间,没有关系,这些都是外在的环境,外在的因素,都没有指向自身的不足。
当我们这样说的时候,就是在为自己解释,找借口。
这样我们就可以停留在原来熟悉的环境中,不用为探索,新的东西事物,而充满忧虑和畏惧。
心理学上有一个,专有名词叫心理舒适区。
心理舒适区,并不是单单指舒适或熟悉的环境,而是在熟悉环境,场景下,习得并固化的应对方式。
人们建立心理舒适区的本质是获得控制感,这也是人们安全感的来源。
我们越是感到自己受到了威胁,感到焦虑,就越需要控制感,会越抓着已有的应对方式不放。---个人发展心理学,陈海贤。
学习工作中,压力和焦虑情绪的存在,就是我们觉察自己心理舒适区的有效方式。
单一的学习模式,固化不会变通的和同事领导的相处模式,如果你能看得更深入,就能觉察自己的真实情绪,也就明白自我保护模式让自己处在心理舒适区,是怎样潜在的影响和改变了自己。
需要说明的是:觉得自己不配拥有更好的东西,与亲密的人保持若即若离的关系,不敢与他人发生更深入更亲密的关系。本质上也是停留在心理舒适区。
表面上看,这是一种自我限制,实际上这本质上也是心理舒适区,是一种自我保护。在这种关系模式下,自己是安全的,可控制的,不会受到伤害的。
因为,当你与别人产生了进一步的深入关系时,当你敞开自己,在这种关系下,不确定性增加,出现了不可控制性,于是,你就会要想到逃离。
觉得不配拥有更好的东西,那是因为当你想要去,争取更好的事物时,你可能会处于竞争的关系,这也是你想去避免的,因为同他人展开竞争,可能会损害你和别人的关系,有可能使自己处于被伤害的位置,所以,你也避免自己去争取好的东西。
和别人的关系模式,如果用丛林法则来说明,把别人当作是强势的,你是弱势的,把别人当成老虎,狮子,把自己当成是小白兔,或者是人畜无害的,其他可爱的小动物。
在这样的关系模式下,你会觉得,别人不会伤害自己,有可能会觉得自己弱小,会有人来保护自己。这样在和别人的关系中,你可能反而会生出一种优势感。
这就是通过弱化矮化自己,获得心理上的优势,甚至会有的人故意制造出一种,自我可怜的样子。这样,别人就不会再来欺负我,你看我都这么惨了,你们就放过我吧。或者是,你看我也不会和你竞争,我是默默无闻的。这样的心理定势都可以看到,它的背后有着心理舒适区的影子。
当我们自身或看到别人,明明用这种应对方式是无效的,无用的,甚至是有害的,而我们却仍固守着不放。这是因为我们别无它法,没有建立其他有效的应对方式之前,只能依赖手中仅有的固化的这一套,这是我们安全感,控制感的唯一来源。
当你的手中有一把锤子,你会满世界寻找钉子。
也可以说,当我们仍想获得安全感,控制感,但只有一套熟悉的应对模式,我们对待世界的方式就很难改变了。
股神巴菲特和查理芒格,曾说过,普通人的头脑里只有一两种模式,而我们却有几十种。
改变的困境就在于,我们已经习惯了生活在心理舒适区,固化的行为模式,让我们暂时看不到其它可能性。
跳出心理舒适区,并不是一句口号,而是我们自己真实的看到自我思维和行为模式的单一固化,看到了,并反省它们的合理性,改变就有了发生的动力。
心理舒适区就想婴儿出生前的子宫,温暖舒适,但是,我们不能永远留在那里,因为,人生就是一场成长之路,我们终究要从子宫里出来,走向独立自主,展现自己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