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清疯
自去年起,跟着雪师的亲子阅读计划,一本书一本书的读下来,虽有囫囵吞枣之嫌,但那一个个伟大的存在,却实实在在撞击着麻木已久的灵魂,让我一天天明白着,喜悦着,说不出的美妙感觉。但是心中再有千军万马,怎奈笔下疲软无能到无奈,所以那读书笔记也只是断断续续偶尔为之,惭愧也。
最近在读《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曾国藩的人格魅力深深的触动着我,又使自己迸发出幡然悔悟的感觉,于是再次提笔,再次坚持那写的过程,管它能坚持多久,只管当下动笔即可。
很早就知道曾国藩其人,主要源于两件事,其一,消灭了占据清政府半壁江山的太平天国,延长了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苟延残喘,人称“曾剃头”的杀人魔王。其二,流传于世的著名的曾国藩家书_一部写给儿女家人的关于如何修炼人格,如何持家,树立良好家风的书信集,许多人因为读到此书而受益。即便这些也仅仅了解些皮毛而已,读了《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后,曾国藩,这位褒贬不一的名人,才从历史的迷雾中,渐渐走近了我。
书刚刚读了一半,但那浓浓的亲切感,敬佩感便油然而生。怎么说呢,眼前的曾国藩,就像一个笨笨的憨憨的老头,在向我讲述他的磨难人生,而他又如何在坎坷中生命里,逐渐脱颖而出,成为独具人格魅力的伟人。真是一言难尽,启示多多,只好慢慢道来。
曾国藩给后人,当然也包括我在内的最大启示是,在苦难中,不断自省自新,超越自我的生命历练。他用实践证明:一个中人,通过“陶冶变化”,都可以成为超人,无论你如何愚钝、浮器、偏执……只要你真诚的投入自我完善,你的本领可以增长,见识可以高明,心胸可以扩展,气质可以纯净,从容淡定……这么多优良品质集于一身,成为生命的组成部分,并非传说。
人常说,真正的生命,其实是一场不断提升灵魂的修炼过程,那样的人生才有意义,虽然肉体早已消失,但那精神却永存于世界,给后人以榜样的力量。今天,曾国藩又给我上了深刻的一堂课,自信由然而坚定。
曾国藩天资并不聪明,某种程上说,堪称愚钝。比如,一个秀才就让他考了七次之多,而且还是以倒数第二名的名次勉强被录取,再比如剿灭太平天国时,自己都承认只会打“呆仗”,缺少灵活变通,以至于几次失败,还因此几度自杀,差点丢掉性命……还有曾国藩的“平庸”,浮躁、自发、暴躁好斗、利己损人等等,每个俗人身上的缺点他几乎全部囊括了,但是所有的这一切都在他三十岁,开始励志做圣人那一刻起,就慢慢的发生了改变,经过一生的磨练,终于成就了曾国藩独有高尚人格,成为独步千古的圣人。
那么让他下定决心,洗心革面,重新做人的原因何在?曾国藩进京做官,尤其进入翰林院后,接触了很多大儒、大学者,这些道统理学家的人格魅力深深触动着他,再加上自己对学问的大量研究。不过,我倒是觉得,这些都是助缘而已,最重要的原因是他有一颗想真正想让自己脱胎换骨的心,就是这颗想改变的心才最终成就了他。毕竟那么多深处其中的学问人,被体制,被庸碌淹没的无影无踪了。
三十而立,就在这一年,曾国藩决定“学做圣人”,圣人乃儒学信徒最高的生活目标,这一年最终成为曾国藩生命的分水岭。从他的身上,我们可以悟出自我完善者的必经之路。
首先是“立志”,也就是发大愿,当然那愿有大有小,最大的大愿莫过于地藏菩萨的“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了,佛家也称其为发菩提心,利益一切有情。这是最高级别的“立志”。那志向就是人生的梦想,奋斗目标,努力的方向。曾国藩的终身之志是:君子之立志也,有“民胞物与”之量,有“内圣外王”之业,而后不忝于父母之所生,不愧为天地之完人。这就是曾国藩为自己设定的人生大格局,他要做个完人,好大的胆量啊!自古人无完人,只要是人就有人的局限,有缺点,会犯错,但只要有一个追求的心,无限的向那既定目标靠近,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不也是个完人么?这就是圣人与庸人的最大区别。
自古大成就者,无不因发愿而成功的,比如阳明心学的创始人王阳明,很小就下决心做圣人。比如雪师,也是很小的时候就立定了用文学的形式,弘扬大善大美的文化……写到此处,弱弱的问问自己:我今生的志向是什么?余下的几十年将怎样活出生命的意义?能不能给后人留下点值得追忆的事迹???
从立下志向的那刻起,曾国藩便开始演义他是如何一步步艰难的走向圣人的历程,那超凡的执行力,不是一般人能做得到的。
他首先选择忌烟,当他意识到吸烟让他每日昏昏沉沉,不能清醒的处理事物的时候,便下定决心忌掉它。决心好下,过程惨烈,曾国藩称其为“如小儿断乳”,可见那痛苦非同一般啊,如此痛苦煎熬了一个月、两个月,终于再没碰过陪伴自己多年的水烟袋。多么熟悉的情景,在雪师的书中,我读到过类似的场景,只是雪师更胜一筹罢了。
再瞧瞧我身边的这些人,让他们忌烟比要他们的命都难,一副死不改悔的样子,此话毫不夸张。比如昨天,奉命护送一位心肌梗的患者到县医院,虽然做了初步处理,但毕竟是心脏问题,瞬息万变,一路上所有的人都是提心吊胆的,还好送的及时,救治的也及时,但大夫警告我们,患者有些高危因素,可能不利于他的愈后,最主要的就是多年吸烟史。按应该说所有在场的人都应该上了一堂生死教育课吧?可是回来的路上,司机居然跟我说,“人生乐趣不过如此,再不让我抽烟?所以我根本就不打算忌烟”。“你可以找点别的乐趣呀?”“还能有啥?”这位临时司机可是个处级干部,遇到如此愚痴之人,我还能说什么?周围充满了这样的“傻子”,因为没有能力改变他们的恶习,我也曾深深的愧疚过,心疼过,但他们依然还是他们,我只能无奈的闭上嘴。忽然理解了佛陀,忽然理解了基督,又忽然理解了雪师。
曾国藩改过自新,立志做圣人的第二项举措就是写日记,用工整的蝇头小楷,记录每天所做所为,反省错误,时刻用作圣人的标准衡量自己,这一写就是一辈子,即便在与太平天国打仗的时候,也从未间断过。而且还为自己制定了日课,比如每日读史,读经多少页,练习书法多少等等。就是这样一天天自省自律“有恒”坚持中,曾国藩逐步改掉身上的很多不良习惯,逐渐从一个庸人脱变为超人。
“有恒”是曾国藩一辈子坚守的信念,更是他坚守了一生的行为。
说到“有恒”二字,又使我惭愧不已,从小到大,自己都记不清曾下过多少决心,比如上高中时,曾郑重其事的在墙上张贴了一张“一定要考上大学”的标语,可没过半个学期,就再也记不起它了。后来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都会有类似的标语,或在墙上,或在心里,但都以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而告终。再后来开始学习香巴文化,接触了许多精英,在这种氛围熏陶了下,只有读书坚持了下来,其他的都以各种借口,断断续续的做一些,比如瑜伽练习,比如诵《金刚经》,比如写作等等,明知道是宝贝,也会因此受益终身,但依然没有好好坚持,所以我依然是个烦恼重重的凡夫俗子。所幸得遇这么多大手印文化行者,他们的言行对我的惰性堪称一种的无情的挤压,让我不得不乖乖的被裹挟着前行。很多时候,我都会觉得有无数双眼睛盯着我,看我是否又松懈了,退步了。
拉拉杂杂写了这么多,可曾国藩对我的教育和启示又又何止这么多?读书还在继续中,开卷有益,确实如此,在一天天的阅读中,我感觉自己越来越安静,越来越喜悦,越来越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