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过云南的人都知道,一定要尝尝当地的名吃——过桥米线。
记得大约10年前第一次去云南旅行时,到昆明第一顿饭就是找当地的米线店,当时找的还是一家有名的米线饭店,一碗皇家米线大约25块钱左右,吃法与我们这里的吃法完全不一样。一碗滚烫的鸡汤端上来,放进去生蛋黄、鸡脯肉片等各种各样的其他佐料,再放进去煮好的米线,一碗味道鲜香润滑的米线便做成了。
前几天和同事一起去云南旅游,又一次复制了十年前的经历。但是这次吃的米线是在路边的一家很普通的小饭店,价格不高,味道也很一般,即使是如此,也比我们这里的味道正宗。
不过接下来的几天,每天早餐在酒店的自助餐里都有米线,如果你想吃,每天都可以吃到当地的米线。在云南的五、六天里。我大概吃了近10次米线,总量超过我在本地几年吃的米线了。
回忆我吃米线的历史,已有好多年了。当时大街上还没有米线店,第一次吃米线,在一个在省委工作好朋友的家里,她家是昆明的,从老家带来的干米线,把米线煮放进煮好的高汤里,再加进去炒好的肉丝、花生米、青菜等各种佐料,味道是那么的鲜美。吃过之后,从此爱上了米线。
后来大街上米线店多了起来,自己也时常地去吃,但都不如在朋友家吃的味道好。
这次去云南,导游带我们去吃了正宗的过桥米线。为什么叫过桥米线,这里还有一个小典故呢。
过桥米线是云南滇南地区特有的小吃,属滇菜系。过桥米线起源于蒙自地区。
过桥米线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过桥米线这个称谓有很多传说,流传最广的如下:相传,清朝时滇南蒙自市城外有一湖心小岛,一个秀才到岛上读书,秀才贤慧勤劳的娘子常常弄了他爱吃的米线送去给他当饭,但等出门到了岛上时,米线已不热了。后来一次偶然送鸡汤的时候,秀才娘子发现鸡汤上覆盖着厚厚的那层鸡油有如锅盖一样,可以让汤保持温度,如果把佐料和米线等吃时再放,还能更加爽口。于是她先把肥鸡、筒子骨等熟好清汤,上覆厚厚鸡油;米线在家烫好,而不少配料切得薄薄的到岛上后用滚油烫熟,之后加入米线,鲜香滑爽。此法一经传开,人们纷纷仿效,因为到岛上要过一座桥,也为纪念这位贤妻,后世就把它叫做“过桥米线”。
过桥米线由四部分组成:一是汤料覆盖有一层滚油;二是佐料,有油辣子、味精、胡椒、盐;三是主料,有生的猪里脊肉片、鸡脯肉片、乌鱼片,以及用水过五成熟的猪腰片、肚头片、水发鱿鱼片;辅料有来过的豌豆尖、韭菜,以及芫荽、葱丝、草芽丝、姜丝、玉兰片、氽过的豆腐皮;四是主食,即用水略烫过的米线。鹅油封面,汤汁滚烫,但不冒热气。
这是导游带我们去的是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蒙自老革火烧房子菊花米线,这家店面不大,但是来吃饭的人却很多,我们进来的时候,店里已经坐满了很多人。导游告诉我们,一会儿上饭的时候,汤不能加,米线可以随便要。一会儿上饭了,先是每人一大盘各种各样的配料,有生蛋黄、生鸡肉片、有丸子、白切鸡、鸭肉、……菊花等15种之多,第一次看见这么多的配料,大家都惊呆了。接着每人上了一大碗滚烫滚烫的高汤,这么大的碗,我还是第一次看到,它不像碗,更像一个大盆。
高汤上来的时候,要抓紧时间把各种佐料放进去,先放生的,后放熟的,接着放煮好的米线,最后据个人口味放小葱、香菜、辣椒和醋之类的配料,大碗米线就大功告成啦,看看,是不是很诱人呢?
每个人做好米线时,都不忍动筷,先用手机拍了照,留下纪念意义的“大碗米线”照片。
拍照以后。赶紧品尝米线。哇!味道好极了,比之前吃过的任何一家米线味道都好。不亏是正宗的。
不过一大碗根本吃不完,只是吃了里边的“干货”。临走时我看了看,大部分人吃喝了上三分之一的汤。
不管怎样,总算吃到了正宗的过桥米线,不虚此次云南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