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是一件需要勇气的事。
有多少次,我们走进了书店,买了一本封面好看、书名好听、内容看起来也不错的书,走到书店的饮品部,坐下来,摆一个舒服或者文艺的姿势,翻开书——开始玩手机?
有多少次,我们窝在沙发里,倒一杯红酒,调出暖黄的灯光,拿起不知多久前被某大V安利的畅销书。看了几页,突然想起今天某综艺直播有喜欢的爱豆,某韩剧某美剧更新到紧要关头,某电影一直想看今天终于有了时间,于是再拿出点零食,舒服地度过又一个影音盛宴。
书?用来当枕头还嫌硬呢!
在离开了学校,或者没有升职学习的要求的时候,我们似乎连拿起书,读下去的勇气都没有了。
因为似乎永远也读不完。
(接上文)
读书的勇气,不仅在于“读书”本身,更在于同时需要消耗的时间成本,而时间就是金钱。
是的,读书也是一件很花钱的事。比如一本三百页的畅销书,我通常认真读完一遍至少要四个小时(相信我,我读书已经算相当快得了)。
而四个小时值多少钱呢?我以我自己为例来说明一下。
如果以工作时间来计算。一个人工资+奖金收入每月5000元,每月工作22天,每天8小时,通勤时间1小时,那么,时薪就是:
时薪(公式)
如果以兼职收入来计算,写一篇文两小时,最低稿费两百
时薪(公式)
那如果你说,这即不是工作时间又不兼职呢?
休闲娱乐时间其实更贵好吗?
假定我每天工作通勤九小时,睡眠八小时,三餐两小时,休闲娱乐时间五小时,那么,我这五小时,就是用九小时的工作换来的。
休闲时间=()
你看,我的休闲时间可真的值钱。
如果你是生活在北上广深的白领,你的休闲时间只有两小时,那你的休闲时间更值钱
所以,一本四小时的书,你的成本=
想想,读一本书要花这么多成本,最后的收益呢?
短期来看,如果你不能写书评或者其他方式变现,收益是零。
长期来看,这本书你有99%的可能性,在第二天忘记一半,在一个月以后忘记99%的内容。
投资收益率这么低,你还有买书读书的勇气吗?
当然,你也看出来了,我其实有个巨大的逻辑漏洞——同样的时间去聚会、刷剧、看电影、玩游戏也是一样的没有收益啊!
(接上文)
因为,读书从一开始,就被我们设定了过高的心理阈值——从小,大部分人就是被动读书的:老师、家长、考试强迫我们读书,读不读书、读什么书都是别人定的,我们毫无选择权。
小时候被迫,长大了能选择,自然索性选择不读。
最烦的是,周边环境、网络舆论把读书变成了一场道德绑架:动辄中国人人均读书不到两本而犹太人如何如何、中国地铁上都是看手机的而英国地铁又如何如何……读一本书,仿佛就肩负了民族复兴国家崛起的重任,谁还敢读?
还有各种自我成长、人生鸡汤、同龄人的抛弃……仿佛只有不停读书不停学习,才不会被时代的巨轮碾过,否则同龄人分分钟用十几亿财产抛弃你还不通知一声。读一本书,仿佛就意味着人生的一次转向,谁还敢读?
更别提文艺青年的“污名化”、“反智论”的甚嚣尘上。读一本书,仿佛成了一种刻意往自己身上挂标签的举动,谁还敢读?
其实,没那么困难,不过是读一本书。
你可以选一家离自己最近的书店,点一杯茶或咖啡,慢条斯理地看三页玩半小时手机,再接着看五六页。
比如,我最喜欢轩客会的伯爵红茶,一壶一杯,还配着鲜牛奶。茶香气一点一点氤氲开时,再多的不开心都能一口饮下,消失不见。心里空出来的位置留给书中异世界。
你可以买一本多半是图只有一点点文字的家居设计书。窝在出租房的床上,借着图片想象未来的家的模样,沉沉睡去,第二天一早起来为了昨日的美梦而奋斗。
这里要推荐原研哉的一系列书。从《请偷走海报》到《设计中的设计》,从《为什么设计》到《理想家:2025》,无论他主笔的还是编辑的,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