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义就是一种思考方式。
这是我曾经看一本书获得的认知,用这句话去观察生活中那些思考着,以及自己持续思考的过程,就会发现这句话真的很有道理。
我们每天的忙碌,总是试图去解决一些复杂的问题,我们刻意的阅读,记录,培训,却总是在习得一些更高效的问题解决模型。但却不曾想到要把我们每天高频使用的概念搞懂。
快乐,幸福,价值,什么是学习,什么又是进步?
这些非常高频的概念搞不懂,我们又如何习得利用这些概念组合而成的道理呢?
这就如同一个立志要做一个高手的码农,总想要快速写出一个一鸣惊人的应用来,但对于一个应用所涉及的函数算法却了解甚少。这最终的结果就是即便你写了很多代码,但因为无法有效的调用函数算法,也只能算是一个低效无能的勤奋者,并且是没有功劳的勤奋者。
工作,生活,我们要让自己活明白,做清楚,并不是因为懂得了更多的道理,而是对于每个事情的目标,每个概念的认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这应该算是活明白的前提。
例如:赚钱这个概念,我在不断的思考中做了重新定义:
赚钱=换钱,即解决别人刚需问题后换得的收益。
如果想多赚钱,那么就要思考自己应该具备什么 刚需+稀缺的问题解决的能力,才可以跟更多人交换,产生更高价交换。
例如:进步这个概念,我在思考中就总结出来:
不舒服=进步的时候。
并拿很多例子来解释这个概念。不舒服是表象,真相是自己进入了非舒适区。无论是人文社交的不舒服,还是认知观点的不舒服,都说明自己已经到了非舒适区的“新”场景。
原则的作者达里欧说:进步=痛苦+反思。王东岳说:有效学习=学到不一样的观点。这都是对于非舒适区的一种解释,因此面对非舒适区,不想进步的人直觉就是反感,并作出本能不适应反馈,想要进步的人则就会抓住进步的机会,展开思考和适应性刻意训练。一左一右,就是一个人的不思上进和有效学习。
还有最近自己在思考“影响力”这个概念,什么是影响力呢?
百科上说:影响力是用一种别人所乐于接受的方式,改变他人的思想和行动的能力。
用人话说就是:影响力=让更多人认同自己的一种能力。
这种能力必须要有两个特点:更多的人+认同自己。基于此,我就研究周边有影响力的人,并试图总结出他们的规律。他们是如何让更多的人认同自己的?在不断的整理和思考中,我总结出一个公式:
影响力=总结(思考)+(主动)分享
总结指的是针对工作生活中发生的现象进行提前整理归纳并形成自己的观点。而主动分享则是让更多人知道自己观点的一种手段。线上写作,线下分享都是一种分享手段。
你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如今虽然是一个连接的时代,但有影响力的人却并不是在质变的,这就是因为别人学会了分享,但却减少了总结思考的时间,对于工作生活中的现象很少去加工并适配成别人认同的观点,因此就是即便你转发再多好文,也难以形成你自己的影响力,毕竟:你已经成为了别人影响力的分享工具,而没有获得自己的成就感。
定义是一种思考方式,真的很美妙。
今日思考,不求绝对,但求养成思考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