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学习中引导孩子克服畏难心理,让孩子成功建立起成长思维。
第一,让孩子有信心而不是对他埋怨指责。
无论是成年人还是孩子,当他面对困难的时候,最需要的是他人伸出援手,给予鼓励和支持,而不是一味地批评教育
第二,是用苏格拉底式的追问,引导孩子理解、分析困难。
简单来说,苏格拉底式追问就是不断问孩子“为什么”,而不是直接告诉他答案。
第三,家长要理解15%原则,让孩子明白有点儿难度是常态,说明你正在成长。
什么是15%原则呢?
每次学习最好是有85%的知识是已知的,15%的知识是未知的,这样学习才能事半功倍。每次进步一点点,只要不断坚持,就能形成飞跃。
所以,培养孩子的成长思维,需要家长在日常教育中掌握好难度,分辨好难度,不能揠苗助长。
第四,问题前置,家长要提前准备,别让孩子像赶鸭子上架。
无论哪门学科,孩子在启蒙的年龄学,叫作培优;孩子因为学习成绩跟不上而不得不学,那叫补差。
培优能让孩子越学越自信,而补差不仅孩子学起来吃力,也容易打击孩子的自信心。
而真正能通过补差达到优秀,需要家长和孩子共同付出非常多的努力。
时间和精力都是学习最重要的成本,在启蒙教育的阶段做好培优,能给孩子节省大量时间成本。
所以,家长一定要提前做好启蒙教育,将问题前置,培养孩子的前期优势,这样后期才不会那么费力。
比如说,家长可以提前培养孩子识字阅读、语言表达、数学思考和艺术启蒙等。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本杰明·布鲁姆针对儿童的一项常年研究表明:
一个人的智力在4岁前获得50%,
在4~7岁之间获得30%,
剩余的20%在7~17岁间获得。
换句话说,17岁以前属于“可塑期”或“定型期”,而7岁前孩子的可塑性是最大的,属于塑造的“黄金年龄段”。
所以家长一定要做好孩子7岁前的启蒙教育。如果启蒙教育的基础打得好,未来孩子就会越学越顺手,越学越痛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