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心得

                四六班 杨睿文家长

听完专家讲座收获颇丰,以下是我的收获:

1、从“重复学习”到“尊重规律”:理解孩子的成长密码。孩子四五岁时反复要求我读同一本《葫芦娃》,起初我困惑于他的“执着”,甚至偷偷跳过段落想测试他是否发现。直到读到书中提到“重复是幼儿特有的学习方式”,才恍然大悟。现在我会放下焦虑,陪他逐句品味情节,甚至鼓励他续编故事。这让我意识到,教育不是“教知识”,而是读懂孩子大脑发育阶段的独特需求。

2. 从“自我反思”到“行动示范”:重塑家庭能量场。孩子曾无意识模仿爷爷的口头禅,让我惊觉家庭环境的影响力。通过共读学习,我和丈夫首先戒除不良用语,每当想脱口而出时就会互相提醒。现在全家约定“脏话罚款制”,孩子反而成了监督员。这印证了书中观点:父母是孩子人生的第一任导师,言传身教远胜空洞说教。

3. 从“情绪对抗”到“情感联结”:构建安全依恋。面对孩子哭闹,我曾用“再哭就没人喜欢你”等语言压制情绪,结果导致亲子关系紧张。学习后我尝试用“情绪三步法”:先拥抱接纳(“妈妈知道你很难过”),再引导表达(“可以告诉妈妈为什么哭吗?”),最后共同解决。现在孩子会主动说:“妈妈我需要冷静一下”,这种转变让我深刻体会到,理解情绪比压抑情绪更能培养心理韧性。

4. 从“分数焦虑”到“思维觉醒”:激活终身成长力。通过《让思考上瘾》中的实践,我改变了辅导作业的方式:不再直接纠正错题,而是问“你觉得哪里可能出错了?”“如果重新做会怎么改进?”周末全家玩“词语联想”游戏时,孩子能从“树叶变黄”联想到“秋天生态链”,这种思维迁移让我惊喜。现在我们约定每周共同读一本书,用开放式提问代替标准答案,让孩子感受到思考的乐趣。

      教育不是雕刻而是唤醒。当我放下“改造孩子”的执念,转而关注自身成长时,发现亲子关系反而进入良性循环。正如张文质老师所言:“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这份“深远”不在焦虑的未来想象中,而在每一个用心陪伴的当下。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