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翌汐
最近腾出许多许多时间来读书。在办公室,会备一些轻松易读的小书在案头,若有空闲便瞄上两眼;在家里则是略微厚重一些,需要腾出大块的时间来静心攻读的;随身再带一台kindle,零零碎碎的时间也能翻上几页。不知不觉竟也读了不少书。
然而我的记性实在算不上多好,看过的书隔上个一年半载就忘得七零八落,重新翻起的时候甚至会觉得是在读一本新书一般,实在觉得惭愧不安,似乎自诩努力,却也只不过是别人口中那个“低质量的勤奋”罢了。
由此也养成写书评的习惯。本着“以输出倒逼输入”的初衷,每读完一本书,总要写一些笔记,快速梳理一遍文章脉络,尝试复述书中精华和要点,哪怕只言片语,有所收获,也算对得起读这本书所耗费的时光。
可是最近愈发觉得,真正从心底里认同的好书,是无法写书评的。
比如《把时间当做朋友》,是我这么多年来,每年都要看1-2遍的书,纸质书买了两本,家和办公室分别放一本,kindle版的也买了一本,光是笔记就摘抄了好几次。然而除了逢人就推荐以外,我却一直没能动笔给它写一篇书评。
直到后来在得到APP的“每天听本书”里听了这本书的“精炼版”觉得不甚满意的时候,才恍然发觉自己不愿写书评的原因--因为我无法用短短一篇文章,就凝练书中所有精华。
遇上一本打从心底认同的好书,是会觉得字字珠玑,恨不得通篇都划满圈点心得才肯罢休的。有些篇章一读再读,随着阅历的增加还会有不同的领悟。书评的寥寥几百几千字,又如何能概括?
有时也觉得是自己读得还不够融会贯通。读高中时一位老师说过,读书是要把一本书读厚又读薄的过程。刚开始读,书里的文字都变成具体的内容,恍惚觉得书变成厚厚一本;随着阅读的深入,书中内容慢慢被消化融合,待真正掌握时,书又变得极薄,薄到只看目录就能看完这一整本书。
这样的功力,只有上学时对课本做到过。长大了虽读书更加刻苦自觉,却没了这样钻研的精神,求多而不求精。很多读完觉得深刻或是赞叹的书,也很少有再翻吃透的时候,随着时间推移,也就慢慢淡忘了。
这么想来,哪怕是写了书评,也是对不起这些好书的。
蔡颖卿说她不看一本书的书摘,而永远要跟书本一页一页交往。现在也觉得极为有理。很多时候,书里出现一段醍醐灌顶的话,常常是有上下文铺垫的,或一个小故事,或一些论证,而绝不仅仅孤立着出现就能引起共鸣的。又有些思想,是在书中潜移默化地融入读者的认知中,这些都无法从一篇书摘里读到。
书评或是书摘,恐怕也只能用来给自己作为提示,于读者而言,作用实在有限。
书读得越多,越生出一股敬畏之情,不敢妄自评论。读书也渐渐变成一件极为郑重的事,阅读间一寸寸时光流逝,书中的文字也凝练融入一个人的气质之中,日渐成熟精进。
阅读,实在是一件令人着迷的事。
365天极限挑战日更营 第24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