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
原来的断句没有,说清楚知的程度,实际这个知就是知仁。所以,全句就是:
人们对智慧的认知,达到了仁的程度,就不能再仁的程度上加以保持,虽然一时达到了仁,但是终究也会与仁失之交臂。
人们对智慧的认知,达到了仁的程度,并且可以加以保持,但是在治理的时候没有保持,庄重的态度,那么民众就不会对于这样的治理者表示尊敬。
人们对智慧的认知,达到了仁的程度,并且可以加以保持,在治理的时候保持了庄重的态度,在传达各个法令和调遣民众的过程中,没有用礼节加以约束,那么也只能说这样的国家治理还是不完善的。
我想孔子所认为的知,是对仁的认知,需要守的也是仁,离开了仁,儒家思想就会少掉一个重要的臂膀。
而且,文中还说了一个顺序,就是先仁义后礼节,礼节是在仁义之后的。
前几章里的“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提到了,礼节必须在仁义健全的基础上,才可以实施。
是为什么孔子说君子为邦百年可以胜残去杀的道理,剩残去杀就是以礼来胜残去杀。
如此解释,应该会更加明了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