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Y:继续上周没聊完的极简投资框架。
(之前文章链接:小Y&牛头人:极简投资框架(1)、小Y&牛头人:极简投资框架(2))。
我先把投资框架发一遍:
战略:熊市定投,牛市定抛。
演习:基于事件的短线操作练习。
基本功训练:价值感知训练。
纪律:
1.输得起:入场资金要判无期徒刑;
2.讲道理:写出每次操作的理由;
心法:一下是一下(有控制的目标感)
牛头人:为什么叫心法呢,不叫原则或者投资哲学?
小Y:因为原则现在被滥用的已经与本意有偏差了,原则本意是底层规则的意思,属于执行层面,也不符合我的表达。我想表达的是更贴近感觉的一种东西,是必须通过行动才能体验到的一种抽象概念。用文字无法客观描述,只能用类比的方式映射那种感觉,所以我将这种概念定义为心法。更精准的定义其实应该叫做那个事应该保持的感觉。
牛头人:我看到你修改了心法,只剩这一条了,之前还是两条呢。
小Y:因为,这一条就包含了之前删掉的那条,而且只剩一条,表达的会更准确。少即是多嘛。
牛头人:“一下是一下”,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
小Y:我想了好几个能够贴近表达这种感觉的句子,比如:瞄准了再开枪、要做狙击步不做冲锋枪、要有仪式感、有觉知的做动作。最后还是选择这个很口语化的表达:“一下是一下”。
这是一种什么感觉呢?就是做一个事情的动作要标准,且动作与动作之间的边界要清晰,这里的含义就是做任何动作的时候要脑子里保持着对这个动作过程的全程觉知,即,全程都在自己的意念控制之下。
理性只是其中的一个侧面表象。理性不足以覆盖全部。还有情绪,还有身体,还有注意力,是一种有控制的目标感。每时每刻都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每时每刻都知道自己当下的状态对不对,如果发现不对可以即时调整。
在葛杰夫的哲学中,将这种方发叫做“记得自己”。就是做一个事情不能让注意力全部被事情所吸引而丢失了自己,还要保留一部分注意力来全程观察自己。
牛头人:“记得自己”,头一次听说,这个很反常规啊,我之前学到的都是要忘我,就是要专注于做事,而忘了自己的存在,我理解就是把自己陷到手头工作中才是最好状态啊。
小Y:这样很危险,你说的那种状态和现在的小孩子陷在游戏里,陷在抖音里是一回事。本质上是被另一个事物催眠了。而你认为做工作是没问题的,是因为你提前预设了工作的内容是正面的,但是如果工作的内容临时有意外发生变成了负面消息,你的注意力就被温水煮青蛙的吞噬进去了。另外你看看那些工作狂,不就是认为工作光荣,忘了休息,将身体熬坏了吗。
为了身体健康,你也应该保留一部分注意力,每工作一段时间能够让自己停下来休息一下。
牛头人:这条心法除了要保持觉知力还有其它方面想表达的吗?
小Y:还有就是,不要贪多,饭要一口一口的吃,不要因为害怕失去机会而囫囵吞枣。那样会导致消化不良,一件事也做不好。而大多数人每天的生活状态就是在这种囫囵吞枣中度过的,看看家里那些用不到的囤积物。那些自己永远都不看的书,那些永远都不穿的衣服。那些永远的无法实现的目标,理想。那些手机里永远都不会去看的公众号,微信群。还有那些音乐app里收藏的自己都记不住的歌单。
总之就是生活在一个无法清晰的知道自己还拥有什么的空间中,包括物理空间和虚拟空间。一眼看不清的空间就会阻塞大脑的顺畅运行。
说回投资,就是因为贪婪,听人说或者基于感性的感觉,觉得某个资产可能要大涨,就想碰运气也买点,买入后由于自己不是真的懂,就一直放着,跌不敢继续买入,涨不敢卖。很容易就变成套牢资产。如此反复大多数人都会持有很多个自己根本不懂的资产。这些资产就如同你家里囤积的用不到的物品,或者你微信里那些没啥用的聊天群,占用着你的注意力。而你有无法专心的去研究真正优良的某一个资产,因为你要在所有资产中选择研究哪个好呢,又舍不得放弃对其它资产的研究。最后就是无法将精力击中于一点。
如果你只有一个目标,并且全神贯注的去做,都会经历困难和挑战。更别说由于贪多,哪个目标都舍不得放弃,而同时做多件事,这样是百分百无法成功的。你不是天才,即便时天才也是先从做好一件事开始的。
与其一年之内本应该做好两件事,但是只做好了一件时,也比两件事都做的混混儿过要强。因为做好一件事,你就拥有了一个完整的产品。由于你做好了一完整的事,你除了得到了实际收益,更重要的是你得到了一个闭环认知,闭环认知就是一个概念系统。再进一步说其本质上是一个抽象的概念系统。而抽象概念系统是属于底层位置,是可以通用的。你带着这份底层认知,再去做第二件事会更加轻松高效。并且再把第二件事做成之后,你的底层抽象系统又会有迭代的升级,每次做新的事情,你不会重头构建认知系统,而是在一个闭环的已经存在的抽象概念系统上做细节微调。
牛头人:cool,我明白你的意思了,之所以你这么强调一下是一下,其实你想表达的是我们在打造的不是同层级的事。而是一个结构化的概念体系。一个一个具体的事,都是上层的业务。而每做一个业务,都是在迭代更底层的那个隐藏着的抽象概念系统。
小Y:你这么描述反倒给了我启发。的确是这个意思,我们大多数人都太在乎上层业务了。害怕错过的也是眼睛看得见的东西。其实不知道真正宝贵的是我们看不见的底层认知。而底层认知的打磨必须要集中注意力才能由表象深入进去,纵横链接。如果只是关注表层业务,那就是所谓的功利主义吧。
牛头人:所以一下是一下,还有一层含义就是,做一下动作,要做透,由表面穿透至底层。
小Y:这个说法很棒!我们应该关注的是底层概念,因为所谓的无为而治就是在说做好底层规则,上层复杂业务会自然涌现。而且底层概念好的人,会给人一种运筹帷幄,随机应变的潇洒感。他们没有关注上层业务,也就不会在业务层有条条框框的预设。遇到业务层的突发事件,第一时间会关联到底层概念,得出这个表面现象的本质是什么,通过本质就可以知道解决问题的方向。哪怕不知道具体如何操作的细节,但是方向有了去网上现找都来得及。
牛头人:也就是所谓的不怕不会做,就怕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啥(unknow unknow)。这点我在工作中深有体会,一个难题出现了,虽然我也不知道有没有具体的解决方案,但是因为我知道那个系统的本质运行概念,所以我脑子里会瞬间绷住解决的大体方向。并且这个大体的方向可以让我知道哪个具体的解决方案更合理。
小Y:对,这就是王阳明所谓的致良知,你的内心天生知道所有问题的解决方案的方向。外人以为天才都是脑子快。其实不过是因为天才底层概念清晰,并且的抽象世界可以映射到自己的专业领域而已。那些有创造才能的人,例如乔布斯,莫扎特,图灵。在外人看来是靠灵感、直觉。其实不过是底层概念系统完备后的自然涌现。
牛头人:说来说去,还是回到底层概念系统的构建。这方面有什么诀窍吗?
小Y:诀窍只有一个,即:纯手工的去创造自己的小破系统。也就是靠自己元认知,一个概念一个概念的自己思考,理解,消化掉,烧成为自己的砖块。在将这种自己烧出来的转头拼接成一栋简陋的地基。这里要注意,尽量不要因为讨巧而直接混入那些没有真正理解的别人的概念转头,如果混入了,会让你的地基不结实。后期还是要再升级,替换掉那些不结实的别人的概念转头。
一旦一个东西被你“想”出来,而不是从别人那里 “学”过来,那么你就知道这个想法是如何产生的。这比起直接学会这个想法要有用很多,因为你知道这里面所有的细节和犯过的错误。而最重要的,其实是由此得到的直觉。如果直接去看别人的书或者论文,你就很难得到这种直觉,因为一般人写论文都会把直觉埋藏在一堆符号公式之下,让你看不到背后的真实想法。如果得到了直觉,下一次遇到类似的问题,你就有可能很快的利用已有的直觉来解决新的问题。
小Y:底层的地基决定了上层建筑,正所谓,勿再浮沙筑高台!
牛头人:简单规则涌现复杂业务,关注底层而非表层,不要控制眼睛能够看得见的业务,而要控制眼睛看不见的底层概念系统。不要贪多,贪多会造成消化不良,要舍得放弃。这是今天学到的。
小Y:总结的不错,今天就到这里吧,下周继续。
牛头人:好,拜拜!
相关链接:
这篇文章的 PRESS.one 签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