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红笔下的园子,为何如此光芒四射?
你看,“花园里边明晃晃的,红的红,绿的绿,新鲜漂亮。”“太阳的光芒四射,亮的使人睁不开眼睛,亮得蚯蚓不敢钻出地面来,蝙蝠不敢从什么黑暗的地方飞出来。”园子里的每一个角落都散发着阳光的味道,园子里的每一个生命都是如此的蓬勃而又自由。
我们也去过公园,也到过乡下,也看到过阳光花草与虫儿,那为何我们眼中所见却没有如此鲜亮的色彩呢?那是因为我们跟萧红的人生经历不同。
萧红是她的笔名,她本名是张迺莹,出生于东北的呼兰小城,家境虽然殷实,但并没有得到多少来自父母的爱。或许是她是女孩的原因,恰好又出生于端午这一天,在封建愚昧的父母看来,她简直是一个晦气的存在。万幸的是,世界上还有一个疼她爱她的祖父。祖父跟她,尽情地享受着后花园里的阳光草木,自由地呼吸着后花园里的新鲜空气。她在《呼兰河传》里写到:“等我生来了,第一给了祖父的无限的欢喜,等我长大了,祖父非常地爱我。使我觉得在这世界上,有了祖父就够了,还怕什么呢?虽然父亲的冷淡,母亲的恶言恶色,和祖母的用针刺我手指的这些事,都觉得算不了什么。何况还有后花园!”
后花园的快乐与鲜亮,是萧红精神世界中最大的安慰,尤其是当她流亡至香港以后。跟那个年代所有的新青年一样,她也要拼命地逃离封建家庭的枷锁,但是出走之后的人生之路,却无比的坎坷。走入她生命的几个男人,给她带来希望,也给她带来无尽的失望。随着日军不断蚕食中华大地,她也被迫从一个地方奔波到另一个地方,从东北到上海,到武汉,到山西,到重庆,到香港,最后殒命于此,年仅31岁。
《呼兰河传》是萧红最重要的代表作,1940年写于香港,两年后她去世。当她执笔写作此书时,已经是写作经验非常丰富的著名作家了。经历了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与战乱年代的流离失所之后,我想萧红对家乡的人情风物、对亲人的亲疏冷淡,都有了无比清晰的感受。
《呼兰河传》是一本我不愿意去读的书,因为每读一遍,就多一遍的悲凉,无处不在的悲凉。你看那小城里的人多么的愚昧,小城里的生活多么沉闷,还有那近似冷血的父亲和母亲,是多么的无情。1940年的萧红,文笔已经非常的老练,看似幽默,实则讽刺;看似不经意,实则早已痛彻心扉。如果没有祖父,如果没有那个园子,我不敢想象她该如何度过这冷如寒冬的童年。所以,当她身在香港,心绪却穿越时空,回到那座小城时,祖父给予她的爱就像那明晃晃的阳光一样,洒在满是生机的园子里,也洒在历经劫难的萧红的心里,那是她终其一生都想得到的明媚的爱。
萧红的书,我看的不多,最喜欢的是她的《回忆鲁迅先生》,高中时第一次读到,大学时无数次读到。那是我认为的最好的回忆散文。鲁迅先生是她生命中的贵人,跟她亦师亦友。鲁迅先生去世之后,她是非常悲痛的。但是,在她的笔下,却没有撕心裂肺,没有渲染悲伤,琐碎的小事娓娓道来,那应该是是含泪的回忆,每写一个字,眼睛湿润一次。
如果能够明白,这座园子与祖父的爱,是萧红一生的精神家园,那么就能体会到园子里的的颜色,为何如此明亮而又饱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