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三节课是围绕小学数学“图形的认识”专题而进行的“单元统整”的深度学习专题研讨。以创造性的教学设计,引领学生经历学习方法的形成过程,实现了知识与方法的迁移,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及学习能力的提升。
第一节课:三角形的认识
首先,刘宝林老师展示了《三角形的认识》一课。课堂从认识三角形的特征开始,孩子动手操作大胆猜测三角形具有稳定性,通过实验验证与四边形相比三角形确实具有稳定性,最终生成结论。接着,从边和角来深入研究三角形,学生发现了边、角、定点等三角形的几何特征,并尝试用自己的话描述了三角形的定义,并最终下准确的定义。综上,宝林老师的课,有三大特点:
(一)从整体轮廓到具体要素的规律,从描述性定义到下定义。
(二)从认识图形特征开始,从边+角入手,让孩子敢猜、验证、得出结论。给出了一条研究几何图形的思路。
(三)从生活出发,最终走向几何。
第二节课:平行四边形的认识
王剑老师展示了《平行四边形的认识》一课。学生先观察生活中的物体,发现生活中存在着平行四边形。然后,从边和角入手,学生猜想平行四边形的边和角的特点。接着,学生使用学具,小组内合作验证“两组对边相等、对角相等”猜想。通过在纸上画出平行四边形、观察几何画板,发现平行四边形“边角”的共性,在此基础上,学生描述出平行四边形的定义、下定义。借助已有的三角形的学习经验,画出平行四边形的高。最后,练习与总结。该本节课有三大特点:
(一)经历了猜想、验证、总结的学习过程。
(二)同样从认识图形特征开始,从边+角入手。
(三)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调动学习热情,鼓励学生提出新想法或疑问。
第三节课:梯形的认识
张咏梅老师展示了《梯形的认识》一课,同样从以下几个步骤展开的:1.发现生活中的梯形。2.猜想梯形的边角特征。3.验证“对边平行,对角相等”。4.描述梯形的定义。5.画出梯形。6.从边角入手,总结所有学过的几何图形(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
总结
综上,三节课发掘各信息窗之间共性的特征和内在的联系,具有如下共同特点:
(一)从生活出发,由物到形,将生活中的物体走向几何图形,将生活经验上升到数学经验,从而培养了抽象概况能力。
(二)唤醒了学生的已有经验,注重前后的联系,最终走向所有图形的总结。
(三)经历了猜想、验证、总结的学习过程。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都是首先猜想图形的边角特征,通过动手操作验证自己的猜想,最后得出结论。第一节课是给出了这条研究几何图形的思路方法,第二节课是沿用这个方法,第三节课将这个方法推广到学生学过的所有图形,学生在此过程中不断渗透。
(四)大胆放手给学生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验证猜想,注重了合作学习结合自主学习。
(五)经历从整体轮廓到具体要素的认知过程。从几何图形的总体切入,如三角形从整体上看是具有稳定性,再进入到具体的边角的学习。
(六)经历从描述定义到下定义的过程。学生先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什么是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然后在教师引导下给出准确定义。
最后,经历了这次听课,我对单元统整有了新的认识,三节课引导学生观察猜想、动手验证、归纳总结,实现了由个别到一般,层层递进,建构起了完整的学习模型,使学生最终得到的不只是一条知识链,更多的是一种思维能力、学习能力。
感谢三位教师呈现出的这次高水平的示范课,在今后的教学中,如何做到“教学目标的统整、教学方式的统整、作业的统整、跨学科的统整”,依然值得我们继续深入思考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