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性
读《师范生的第二变——变个小孩子》有感
从推荐篇幅的连续性上看,罗立老师推荐的文章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师范生应有之观念》意在重启初心,坚定信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师范生的第二变——变个小孩子》意在转化角色,改良方法,树立正确的教师观。引用“天性”一词说一下要引以为戒的教师观。
告子提出人性“无善恶”说,孟子用“性善论”来驳斥,庄子又用“性恶论”来表达见解,无论哪一种都阐述的是孩子的天性。三种论断都能解释“从善如登,从恶如崩”的哲学道理,体现在教育者身上就变为“启迪人民向善的自信、鞭促人们向上的努力”的责任。
这里所说的是人的天性,和陶行知先生所述的“孩子”还有些区别的,先生表述“好奇心”与近期所谓的科学家对好奇心是“儿童的需要,好奇心是对……的动力”等等表述从内容上差不多。
农村孩子的天性是在哪里?或许已经被“应试教育”抹杀的差不多了。原红校长口中的“熊孩子”正如瓦特、牛顿、爱迪生一样,可能是学校仅存的“天性”了。善于学习的老师关照了,“被动特长”的我们使其扬长了,各项表现的好孩子我们表扬了,却把所谓的“学困生”定义为熊孩子,一味得用学习来煎熬“熊孩子”。正因如此教育部才把《科学》纳入了一年级起点的课程范围之内。让《十万个为什么》重启学生的天性。学生的天性为何非要作为课程来唤起呢?
惰性是很多人的天性。“教不严,师之惰”是《三字经》中的经典语录,谁也能对此说出几句所以然来。第一次读到时深感其是,深以为然,再次读到时我们则习以为常,感觉本应如此。在这里旧事重提则是因为“为师者”存在“师之惰”的情形,正式因为教师的惰性才抹杀了学生的天性。
回想教师的执教生涯,刚参加工作时哪一个不是活力满满,能与每一个“熊孩子”相处得其乐融融,至今能够把“熊孩子”的往事津津乐道。两级学生带完之后此情此景难以再现。我们往往把这些归结为老师们消失了刚参加工作时的热情,其实我倒是认为是老师学会了变懒。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老师们学会了走“捷径”,为了提高自己的成绩,用最简单的方法去实现,却不顾及学生的身心感受。这些“捷径”往往是违背教育规律的。这些捷径的来源往往是凭借老师已有的教育经验总结而来的。通过让学生“知其然”就能取得良好的考试分数,又何必费劲让孩子“知其所以然”。
违背教育规律的例子很多,相信每一个能够自省的老师都能说出不少。这里介绍武昌实验小学张基广阐述的不一样的观点。自从有了多媒体辅助教学后,语文课上用图片、视频呈现出课文中的景色、实例等等,这些原本能无线激发学生想象力的成长点,让一张张例图框柱了,学生不用在心中生成,就有了答案。老师们用最直观的手段,最便捷的教学手段抹杀了孩子的天性。
陶行知先生的老师杜威曾经说过:如果我们仍然以昨天的方式教育今天的孩子,无疑就是掠夺了他们的明天。已有的教学经验非常重要,但不应该把教学经验用来做“师之惰”的借口。
安庆师范大学的校长在学生的毕业典礼上向学生致歉,为没能给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而遗憾,称如果时光重来,将会以更好的教育回赠他们!也许,我们教师都应该向每一个教过的学生致歉,因为我们给他们的教育一直都不是最好的教育。教育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教育永远是一种遗憾的艺术,永远是为人师者不断完善自我的过程。正是如此,教师才永远走在追求完美的路上。“更好”才应是教师的“天性”。
(文章逻辑有点混乱,暂且读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