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林诗话】也谈格律诗的“三仄尾”(落日长河老师)

图片发自简书App

【竹林诗话】也谈格律诗的“三仄尾”

因为“误抢”了王大蛤蟆的红包,一大早被拖去观摩“王村精神文明书画展”。堂中首幅便是王老先生那首气吞山河之五律,首联便是“欢呼十九大,政策暖民心!”,几位“不识时务”之后生非说“十九大”出律,征求老夫意见……

关于“三仄尾”合律与否,明末至今一直存在争执,支持者可祭出唐人一大堆例句:“潮平两岸阔”、“相看两不厌”、“秋水才深四五尺”、“可怜白雪曲”、“欲陈济世策”、“朝罢须裁五色诏”、“怅望千秋一洒泪”、“星临万户动”、“幽意忽不惬”……

一、首先,“三仄尾”绝对不是格律诗之正格,《全唐诗》计四万八千余首,你就是能穷翻出四百八十首,也不过1%;放着数以万计符合格律之佳作不学习,反而拿极少数句子来祭拜,无疑是一种固执。

二、“平、上、去、入”声调的变化造就了诗词抑扬顿挫之美感,予人以视觉、听觉之享受。这无疑是先人制定“格律”的依据之一。诗词作品中声调的变化直接影响作品的是凝重或是飘逸,一般声调起伏越大,重音使用率越高则作品震撼力越强;声调缓和,轻音使用率高则作品更悠。缺乏声调之变化,就如同五音不全之佳人,有色无声、枉留下几许遗憾……

三、“三仄尾”在唐人格律诗中之存在,除了不忍因律害意,更多是一种声律上之探究。可将唐人“三仄尾”之用法分为高、中、低三等:

高级:上、去、入三声递用,依旧抑扬顿挫。虽不合“格律” ,但不损声律之美。如例句中之“两岸阔”、“两不厌”、“四五尺”、“一洒泪”、“五色诏”等……

中级:三仄字中,夹杂一短促入声字。如例句中之“白雪曲”、“济世策”等……

低级:三仄字同声,如例句中之“万户动”、“忽不惬”等……

四、我辈研习格律诗词,应继承与弘扬前人之精华,避免盲目崇拜、碧玉碎瓦一把抓,误人误己。

五、白居易有一首《鹤答鸢》:“无妨自是莫相非,清浊高低各有归。鸾鹤群中彩云里,几时曾见喘鸢飞。”

习诗不注重音律,不走“正格”,恰似气喘吁吁之“老鹰”,自然飞不高……

                  二月二十日薄暮于长沙梅溪湖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现在的九零后是社会独特的一代,基本上已经开始上大学,开始工作。看起来和八零七零一样的路,但是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
    匡亦阅读 1,839评论 0 1
  • 这次的读书笔记,是一本年代较早的半游记类纪实小说——《幽暗国度》。这本书是2001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奈保尔于1962...
    爱做梦的九娃阅读 6,057评论 8 3
  • 《挪威的森林》里有一句话,“我想起我在过去的人生旅途中失去的太多东西――蹉跎的岁月,死去或离开的人们,以及不可追回...
    Lzyyyyyyy_阅读 1,560评论 0 0
  • 乱了得乱来,真心无人回复猜。岁月空荡谁心上,回首错对任谁白,不知的自是不知,这真心空投未来,若知得自是知道,别过分...
    善良的老虎阅读 1,865评论 0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