簇锦团花香远溢清(20)
焦小桥
蔷薇处处有之。这种坚韧的草本,天然原始存在,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长出了多刺的藤蔓,用芬芳的花朵吸引春天的蜂蝶,为之授粉。后世的月季,玫瑰,都是出自蔷薇的杂交后代,它的品种和近亲远亲极多。
在明朝人编撰的二十四番花信风里,蔷薇被列为仲春花信,排在第三位。当仲春的春风雨洒遍大地,里面就有蔷薇的身影,它的叶子和花朵几乎是同时萌发,站在蓬勃的枝头,嫩叶和花蕾无限清新向上。那忽然绽开的花朵,明艳小巧,如同孩子气的笑。
绿色的蔷薇藤蔓缠在黑色的栅栏上,还能从镂空的缝隙里看得到对面的景物,及至蔷薇花盛开后,那面墙完全成了一条花瀑,近百米长的蔷薇花墙上,所有的花儿都簇拥在一起,烂漫的花朵争相怒放,随风摇曳,芳香怡人,不得不让人感叹:“花色真尤物,倾国倾城家”。
蔷薇最早被人利用,应该是早春的嫩芽。那种一夜春雨后的嫩茎,甜美多汁,是杂食人类早期香田可口的食品。只是蔷薇不好驯养,因为太蓬勃多刺,再生能力也强,农民往往作为杂草清除。但是在田间陇头,也会保留一两棵,就为那仲春甜美的嫩茎,和解除暑气的花香。
最早诗经里的采薇,是说的春天的薇菜,但是春天可以采的野菜嫩芽实在太多,那真正上山采野菜的,也不会错过蔷薇。后世慕名采薇的隐士,菜篮子或者口中,有一枝嫩蔷薇实在正常。
蔷薇这两个字,就很有意思。“啬”是指的上古时代封闭的粮仓。而粮仓周围自然滋生这种带刺的草本,藤蔓随着巨大粮仓攀爬,也应该起到保护仓库的作用吧。
蔷薇之所以叫蔷薇,就是因为它攀墙而立。李时珍言:“此草蔓柔靡,依墙援而生,故名墙蘼。”后来这两个字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写成了“蔷薇”。
这个“蔷”是专门为蔷薇花造的字,也只有蔷薇这一种意思。而“薇”这个字,早在先秦时代就出现过。《诗经·召南》当中有一篇《采薇》:“采薇采薇,薇亦作止。”还有用来形容兄弟间和睦的花名曰棠棣,这也是蔷薇花的一种。
蔷薇花因为是连片开放,用以形容兄弟姊妹的手足情深,是再恰当不过的了。那种相约盛开、共赴灿烂的汹涌澎湃的画面,也确实令人感动和惊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