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朵听到的不一定是真的,眼睛也是会欺骗人的。
在竹林中发生了一起凶杀案,有个年轻武士被杀,貌美的妻子遭到大盗的凌辱,其中一共涉及到七个与凶杀案有关系的人的供词,每个人各执一词,妻子和大盗都自供是凶手。那么,究竟,谁才是真凶呢?小说没有答案,整个案情扑朔迷离,疑雾重重,悬念始终未被解决。这七段口供中,三个当事人的最为关键,其中必有人将真情隐去,补以谎言,或每个人的话里都有真有假,真假掺半。那么,他们为什么要说谎呢?可见,每个人心里都有自己的苦衷。作者似乎想告诉我们:“人常用谎言来文过饰非,真相常被歪曲隐没,导致事物真相不可认识。”
小说如此,生活何尝不如此。太多人在生活中看到无数真真假假,是是非非。有时,我们听到了或者看到了,便觉得这是真的。比如:A从来不迟到,可在老板来视察公司的那天,忽然因事迟到了,这难道就能说明A平时就经常迟到吗?小孩感觉父母逼自己学习或者感觉父母忙于挣钱不关心自己,可这些的背后是什么,是父母希望孩子的现在和未来都生活得更好,因为深爱所以严厉。难道仅因这样,仅凭看到的,听到的就觉得父母不爱孩子了吗?同理,情侣间的相处也是如此,可能在吵架时说了激烈的言辞,但其实那个时候的自己根本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才会在不经意间伤害了对方,其实,自己可能已经早就后悔十万次了,可是又感觉主动道歉很没面子,这时候根据看到的来判断难免出现失误。
其实,生活中的桩桩件件仅凭听到的和看到的来判断真假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需要用心!只有用心去看待生活中的人和事(当然真相有好有坏,本文主要写好的),你也许会发现,邪恶的背后或许美好,也许别人也有自己的苦衷。而这仅仅是因为每个人不同的生活经历或思维模式不同,导致了在同一问题上的看法产生了分歧,因而觉得有真有假,时真时假。
如果我们真的想得出结论,那么反观自己,问其本心,自己在乎的,想要的究竟是什么。那时候,我相信对于生活中大部分的琐事你可能觉得真相已经没那么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