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论战役之艰难,还有什么难的过睢阳保卫战。
大战起源
据史料记载,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757年,大反派安禄山死后,他儿子安庆绪派麾下大将尹子琦领13万大军攻占睢阳城(在今河南商丘睢阳区),睢阳城是江淮地区的屏障,中州锁钥,叛军攻下了睢阳,便可顺势扫荡江淮,得到巨大的物资补给,从而壮大自身,大唐便失去粮饷供应,所以尹子琦不惜一切代价也要拿下此城。
睢阳保卫战
守城的主要将领是张巡,许远,南霁云三人,守城士兵共计6800人,加上老百姓,整个睢阳城约莫6万人。整个守城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张巡亲做表率,鼓舞士气,城中士气高昂,兼之敌军轻敌,所以第一波攻击就被挡了下来,尹子琦暂退。没过多久,尹子琦又率大军来攻,张巡不按常理出牌,亲率大军出城,突击敌军,叛军看见人少,再次轻敌,结果被杀的落荒而逃。叛军败了再战,战了又输,几番下去,终于再度退却。第一阶段,可以说是非常成功的,斩敌军3万余人。当然自身也有很大伤亡。
第二阶段:吃的问题终于来了。本来许远在城中存了6万旦的粮食,结果被上司抢了一半去了,所以睢阳之战,打到这里,粮食都快吃光了。他们就将米和树皮一起煮着吃,而且每天还只能吃一顿。更糟糕的是,尹子琦征兵数万,卷土重来——这次可是认真的。
十几万叛军挟着汹汹怒火,如潮水般对睢阳城发起了丧心病狂的进攻。战争异常残酷,城中士兵急剧降至1600人,大多都处于饥饿、生病状态,而且周边诸军都不来救。故此,睢阳城已四面楚歌,岌岌可危。但张巡可不是一般人,他临机应变,屡用奇计,竟然凭此危城残兵,让叛军心生畏惧而不敢攻城。我相信,如果置身于战场,亲眼目睹这一千位身残志坚的英雄是如何为了后方百姓的安宁而浴血奋战的,我们一定会为之动容。睢阳士卒经此一役,仅剩600人。
第三阶段:南霁云率三十骑兵突围去临淮找贺兰进明搬救兵。身为临淮节度使,却畏惧敌势,不肯发兵相救,南霁云痛斥,并咬断自己的一根手指,说道:“霁云既不能达主将之意,请留一指以示信归报。”随后便去了宁陵,借了步骑3000人,连夜突围回睢阳,等到了城内,3000人仅剩1000。此时此刻,内无补给,外无强援,老弱残兵,神微志衰,如之奈何?如之奈何?如之奈何?
一个字,战。两个字,死战。三个字,战至死。反正不投不撤。于是乎,树皮、茶纸吃完,便杀马充饥,马没了,就吃麻雀和老鼠,等都吃完的那一天,张巡就把自己妻妾杀了,众人分吃......(接下来的吃法就不写了,写之泪目)。很多人,累死了,饿死了,病死了,战死了,全城仅存400余人。早已预料的结局终于姗姗而来,贼军破城而入,将士病,无力战,睢阳沦陷。张巡,南霁云等三十六人宁死不降,皆殉国。
为何难,难在哪
一,难在以少击多,守城10个月,守军前后加起来不到一万人,经历400多场战斗,歼灭敌军12万人,岂不难,古之能人又有几?城池破,看似输,实则赢。
二,难在以弱击强,叛军是由突厥,同罗等游牧民族组成的,虽说不是特别强大,但也具备正规军的操作。而守军,虽英勇无匹,然而长期作战,导致精神衰落,加之吃不饱,战斗力自然大打折扣。在这种条件下,能把仗打成这样,岂不难?
三,难在"抉择“,这才是最难的。城中的6万将士和百姓在面对城破人亡的危机时,意志动摇是必然的,不是所有人都愿以身殉国,那么如何使军民同心,至死不渝,甚至做到最后无一人投降,让对手都落泪的地步,如此岂不难也?伟哉我张公!痛哉我大唐军民!
事已至此,无力回天,后人只能怀着深深的敬意在心里默默悼念这些伟大的灵魂,祈福上天保佑来世安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