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党篇第十」27
【原文】
色斯举矣。翔而后集。曰:“山梁雌雉,时哉!时哉!”子路共之,三嗅而作。
【译文】
(孔子看见山鸡),神色刚刚一动,山鸡就腾空而起。飞了一会儿,然后落在树上。孔子说:“山梁上的母山鸡,得其时呀!得其时呀!”子路向它们拱手为礼,山鸡也扇动着翅膀飞了起来。
【注释】
“色”,脸色。此处用作动词,意为脸色变动。
“斯”,连词。意为则、就,表示承接上文,得出结论。类似用法如《淮南子》中的“哀斯愤,愤斯怒,怒斯动”。
“举”,飞,飞起。类似用法如李清照《渔家傲》中的“九万里风鹏正举。”
“集”,群鸟栖止于树上。
“山梁”,山脊。一说为山间的桥梁,亦可从。
“雉”,俗称“山鸡”。雄雉尾长,羽毛鲜艳美丽,多为赤铜色或深绿色;雌雉尾稍短,毛灰褐色。
“时”,时运,时机。此处是得其时之意。
“共”,音义皆同“拱”,拱手为礼。
“三”,此处是指多数,而非确指“三”之数。
“嗅”,似应为“狊”字之误。“狊”,音“局”,鸟展双翅之意。因“狊”与“臭”相似,故先被误用为“臭”,后又被加了“口”旁,遂成今日之“嗅”字。也有人说“嗅”是“嘎”字之误,是为鸟鸣之声,亦可从。
“作”,起也。此处指飞起。
【评析】
孔子和弟子们在寂寞的山间行走,突然看到了漂亮的山鸡,孔子不由为之动容。山鸡生性极为机警,见到人来,立即腾空而起。山鸡在空中飞了一会儿,见来人并无恶意,就安然自得地落到了树上。山鸡漂亮的羽毛在阳光下色彩斑斓,不由令孔子想到了文明:文明的传播和仁道的施行,不也同样是需要友好的环境和适当的时机吗?孔子因而叹道:“山梁雌雉,时哉!时哉!”子路感于此情此景,便向山鸡拱手为礼。山鸡也通了人性似的,扇动着翅膀飞了起来,好像是在回礼。
那么,什么才是文明传播和仁道施行的友好环境呢?北欧的丹麦、瑞典等国依托民主的制度架构,仅用了短短数十年的时间,就实现了政治清明、政府清廉的治理效果,有了“大道之行”的仁道政治雏形,这充分证明了民主政体是一个对仁道政治友好的制度环境。而中国两千多年的专制历史则表明:只要是专制所过之处,最终就只能是“一地鸡毛”,而绝不会有“山梁雌雉”“翔而后集”的安详美好的景象出现。因此,专制政体绝对不是一个对仁道政治友好的制度环境。
著名的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博士认为,只有儒家天下大同的仁道政治,才是人类文明未来的出路所在。可见,华夏文明的复兴,不仅关乎中华民族本身的兴衰,也关乎人类未来发展的希望。
华夏文明以前在中华可谓众望所归,但却只有“人和”而无“天时”“地利”,不具备在辽阔的疆域上施行仁道政治的技术条件和制度架构。现在,技术的发展已将世界连成了“地球村”,而民主经过了最近100多年的发展,也已日渐成熟,可资借鉴。这对于华夏文明的复兴而言,可谓“天时”已备。但由于曾遭皇权持续不断的歪曲和马帮近乎疯狂的破坏,儒家文化在中国不仅几近湮灭,更被误认为是中国落后和愚昧的根源,华夏文明复兴的“人和”可谓已丧失殆尽。此外,百年前的辛亥革命虽然在名义上消灭了代表专制的君主制,但专制却像是修炼了千年的白骨精,最终摇身一变,以党主制借尸还魂,致使华夏文明的复兴至今仍无“地利”之便。可见,华夏文明要想真正复兴,仍然任重而道远。有志者,当以“士不可以不弘毅”的精神,致力于华夏文明复兴的“人和”与“地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