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周前,我和孩子单独住到宜宾城里,考虑是否要妈妈来和我们住,担心她一个人在老家会孤单。
但是想到与她相处,我会很烦恼,就决定这次要照顾我的感受。事实上,妈妈也不愿来这边,这里的一切,她都不习惯。
正如书中描述的那样,我会出于愧疚和责任去照顾妈妈,忽略自己的感受。这样反而弄得自己满腹怨气,怨恨妈妈。
不仅对妈妈如此,与其他人相处也是这样的模式。牺牲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去讨好、迎合别人,结果当期待落空,对他人产生怨恨。
上周,请妈妈帮我邮寄几件孩子的厚衣服过来,妈妈不仅给我寄了衣服,还寄了一些吃的,甚至饼干这样的小零食。
不知怎的,取了包裹,提着沉甸甸的纸箱回家的路上,心里很难受,有几分心酸。
觉得妈妈可怜,对不起她。妈妈对我那么好,我应该回去陪她住的。
我感到奇怪,妈妈这么关心我,我不是应该高兴吗?
我发现,这是一种深深的自贬心理,觉得自己不值得别人对我那么好。每当别人对我表示友好,我心里就很忐忑,甚至不知所措。
我看到了自己的不安,并安抚她:亲爱的小艳萍,我看到你很不安。没关系,你可以这样的,我理解你,我依然爱这样的你!
多少年了,我和妈妈就重复这样的相处模式——病态共依存。
第八章的内容对我很有帮助,在和妈妈的相处上,我要学会照顾自己的感受,同时相信妈妈可以照顾好她自己,尊重她的生活方式。
前几天,先生从工地回来,因为爷爷的后事还没办完,而且他的工钱拿到了一部分。
这一次,我更清楚地看到自己是多么依赖先生!
以前我很讨厌这样的自己,觉得很羞耻,自己会这样依赖一个人。
所以,我学着去接纳这样的自己。
外在真实的孩子——曼语,她会很依赖我,我去哪她就跟我去哪,我做什么她都要模仿。
有时我会非常愤怒她这样粘着我,觉得很受不了,简直让我窒息。
通过安静,我看到内在那个如她那般依赖的小女孩!真的,她时刻都不想离开先生,想要被他关注、呵护……
可我一直都无法面对这样的自己!
想到婴幼儿时期的我,一定是受过很多伤的,因为我的妈妈是那么没有安全感。
面对曼语,我会有很多情绪,甚至愤怒,歇斯底里。当我不再谴责自己,不再向孩子咆哮时,试着去感受自己的愤怒,看向内在,开始对自己温柔。
这样,我也体会到妈妈的不容易,她也是如我一样,独自带孩子,而且妹妹只小我一岁半。
感谢先生和孩子,让我重新去爱那个在婴幼儿期伤痕累累的小艳萍。被全然看到和任意依恋的需要未被满足,身体是长大了,心理却停留在那个阶段。
所以我理解自己,会出现退行行为,不再批判、责怪自己。
昨晚,曼语在玩耍,大肆翻弄物品。先生很生气,当着很多人的面,指责我没看好孩子。
这次,我没有立刻反弹,依旧微笑着看孩子玩耍,因为我不觉得这是什么大不了的事,翻乱了,我再去收拾。
我重视自己的想法,没有被他的话牵着鼻子走,不想和他争辩。
同时很清楚听着先生说的每一个字,那一瞬,似乎仿佛看到一个小男孩在撒泼。他看不惯那样的行为,是他的功课,自己解决。
不久,他就去把孩子抱走了。
我感受到,在对方盛怒之下去争个高低,真的很愚蠢,最后弄得两败俱伤。
我发现自己总是期待先生给我爱,为什么不能主动付出爱?
他从大理回来,直接去乡下,我多么希望他来城里陪我。
后来,我告诉自己:干嘛非要等着他来看到你、爱你?如果你想他,你可以去乡下。
但是,去乡下住我会不习惯,所以我选择等到要办事的前一天去。
如此便安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