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是一趟孤独之旅,总有一些路需要自己走下去。
人生又是一路的遇见。缘深缘浅,缘聚缘散。总有不同的人,陪你走过一段日子,有人陪你的时间长,有人陪你的时间短。留下不同的风景,丰富了回忆,丰富了人生,之后离开。
因为孤独是生命的常态,所以陪伴才尤为珍贵。
突然记起我小学时候的事情。小时候的我有点傻,有点笨,还有点叫真儿。四年级之前我的老师是位天津来的下乡知青,一口标准的津腔,听得我一头雾水,总是似懂非懂的。升班时,遇到了我的刘老师,老师不是很高大,说话声音却非常宏亮,学生都很怕他。教学非常棒,也打得一手好蓝球,是非常合格的兼职教练。刘老师的教学方法适合我,学习成绩突飞猛进,在同学们羡慕的眼光里,我找回了自信。不但作文在全乡获奖,短板科目的数学,也在全中心校竞赛中获得第一,还成了篮球队的主力队员。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中学。那一年成了我命运的里程碑,刘老师站在那个时光节点上,在我的记忆中闪闪发光。后来当了小学教师的我一直坚信:每个孩子都潜力无穷,都是独一无二的。只要找到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都可以变得非常优秀。
初中时我的“作家梦”开始发芽。写了好多至今回想起来非常幼稚的作品,并开始向各报刊杂志编辑部投稿。教语文的李老师非常有亲合力,也很有耐心,他保护了我的梦想,支持和鼓励我为梦想努力。不但几乎每篇作文都成了全班的范文,还逐字逐句为我修改点评课余的习作。老师的目光总是很温和,肯定我的才华,嘱咐我“不要偏科,均衡发展,未来的路还很长。”在李老师的关怀下,我的理想茁壮成长。敬爱的李老师,我永远感谢您!
认识《廊坊日报》社的编辑张老师,是在我人生最迷茫和无助的低谷。当时我因病休学,没能参加高考,到我母校的小学当了一名代课教师。当时我的稿件一篇篇投出去,一篇篇被退回,或者石沉大海。倔强的我不服输,一百次跌倒又第一百零一次地爬起来,继续战斗。
突然有一天,我的一篇几百字的小散文在《廊坊日报》的《打谷场》副刊上发表,捧着散发油墨芳香的报纸,我看了一遍又一遍,心里的喜悦无法表达。编辑就是我的张老师。因为《打谷场》是半月一期,占《廊坊日报》四分之一版面,来稿量之大超出想像,文稿的采用率极低,当时我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陌生作者,是张老师把我的稿子从堆积如山的稿件里筛选出来,加以采用,而且在一个半月的时间里连续三期采用了我三篇稿件。这在当时是影响力非常大的一件事。当我怀着无比感激的心情第一次去《廊坊日报》社的时候,正是麦秋,张老师休假回唐山老家了。后来有缘见到张老师第一面,他非常爽朗,亲切,笑眯眯地连连说:“你就是张国花?不错,不错,写得真不错。”跟张老师在一起,没有丝毫的拘束感。老师询问我的工作,生活,指导我写作。我走时还送我一个笔记本和两本稿纸。自此信稿往来,结下不解之缘。张老师成为我慈父一般的良师益友。他每次出差来永清,都特意联系我,并且忙碌中不忘留出一点时间跟我聊聊工作,学习,生活……他还曾买了好多好吃的,到我县城租住的家里,看望我幼小的儿子和爱人。在老师带来的像机下,拍摄了许多我至今珍藏的宝贵瞬间的照片。后来,我的文章在《人民日报》、《法制日报》、《河北日报》、《廊坊文学》等全国各大报刊、杂志陆续发表,我也逐渐成为《廊坊日报》各版面熟悉的活跃作者。但是我永远也忘不了《廊坊日报》的《打谷场》副刊是我的梦想起飞的地方。
张老师对我有知遇之恩。对他,我有很多的对不起,可惜老师退休后不久因心脏病发作,突然离世,没有享受几天休闲的日子。在老师第一次发病住院的时候,我听到消息匆忙赶到医院得知他已经出院,又赶到老师家里时,看到的他依旧是笑眯眯地谈笑风生,就跟没事人一样,尽量淡化自己的病情。天真的我以为老师真的没事儿了。那次,慈祥的师母为我做了好多好吃的,老两口开心的陪我吃饭,站在院门口目送我上车回家,谁知这竟然成了永别……
老师!我曾为生活所迫,有十多年放弃笔耕,总觉得对不起老师的培养,没脸见您,好久都没有跟您联系。总觉得您和师母一定在廊坊生活的好好的。哪知道当我再鼓起勇气想去见您的时候,已经是您离世七年后了。多少的懊悔,心中的惭愧,都没有机会向老师您说了,老师,对不起!对不起!!
有一种蓝色的花儿叫“勿忘我”。每年的中元节,我都和爱人一起为张老师拜祭,愿您的在天之灵安息,愿天堂的您幸福快乐……
孤独的人生旅途,生命的美丽在于陪伴。陪伴不是把别人拉到你的生活轨迹上,或者强行进入别人的世界找到一个位置,陪伴是一种心灵的在场,灵魂的对话。
确实,有些人是用来感谢的,他们用自己的真诚,热情,成功解救了处于人生低俗的人。这是生命中贵人,他们的友情,值得我们用一生来回味。
生命中总有一些故事,温厚如茶。感谢风雨人生路,向我伸过来的一双双温暖的手,感谢这生命的搀扶。
原创不易,如需转载,请征得本人授权,并标注作者及出处,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