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纪0147
原文:
五十五年(辛丑、前260)
秦左庶长王龁攻上党,拔之。上党民走赵。赵廉颇军于长平,以按据上党民。王龁因伐赵。赵军战数不胜,亡一裨将、四尉。赵王与楼昌、虞卿谋,楼昌请发重使为媾。虞卿曰:“今制媾者在秦,秦必欲破王之军矣,虽往请媾,秦将不听。不如发使以重宝附楚、魏,楚、魏受之,则秦疑天下之合从,媾乃可成也。”王不听,使郑朱媾于秦,秦受之。王谓虞卿曰:“秦内郑朱矣。”对曰:“王必不得媾而军破矣。何则?天下之贺战胜者皆在秦矣。夫郑朱,贵人也,秦王、应侯必显重之以示天下。天下见王之媾于秦,必不救王。秦知天下之不救王,则媾不可得成矣。”既而秦果显郑朱而不与赵媾。
秦数败赵兵,廉颇坚壁不出。赵王以颇失亡多而更怯不战,怒,数让之。应侯又使人行千金于赵为反间,曰:“秦之所畏,独畏马服君之子赵括为将耳,廉颇易与,且降矣。”赵王遂以赵括代颇将。蔺相如曰:“王以名使括,若胶柱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王不听。
初,赵括自少时学兵法,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括母问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则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及括将行,其母上书,言括不可使。王曰:“何以?”对曰:“始妾事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而进食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王及宗室所赏赐者,尽以与军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问家事。今括一旦为将,东乡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王以为如其父,父子异心,愿王勿遣。”王曰:“母置之,吾已决矣!”母因曰:“即如有不称,妾请无随坐。”赵王许之。
秦王闻括已为赵将,乃阴使武安君为上将军而王龁为裨将,令军中:“有敢泄武安君将者斩!”赵括至军,悉更约束,易置军吏,出兵击秦师。武安君佯败而走,张二奇兵以劫之。赵括乘胜追造秦壁,壁坚拒不得入;奇兵二万五千人绝赵军之后,又五千骑绝赵壁间。赵军分而为二,粮道绝。武安君出轻兵击之,赵战不利,因筑壁坚守以待救至。秦王闻赵食道绝,自如河内发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遮绝赵救兵及粮食。齐人、楚人救赵。赵人乏食,请粟于齐,齐王弗许。周子曰:“夫赵之于齐、楚,扞蔽也,犹齿之有唇也,唇亡则齿寒。今日亡赵,明日患及齐、楚矣。救赵之务,宜若奉漏瓮沃焦釜然。且救赵,高义也;却秦师,显名也。义救亡国,威却强秦,不务为此而爱粟,为国计者过矣。”齐王弗听。九月,赵军食绝四十六日,皆内阴相杀食。急来攻秦垒,欲出为四队,四,五复之,不能出。赵括自出锐卒搏战,秦人射杀之。赵师大败,卒四十万人皆降。武安君曰:“秦已拔上党,上党民不乐为秦而归赵。赵卒反覆,非尽杀之,恐为乱。”乃挟诈而尽坑杀之,遗其小者二百四十人归赵。前后斩首虏四十五万人,赵人大震。
解读:
公元前260年,秦国将领左庶长王龁攻占了上党,上党的百姓纷纷逃往赵国。赵国派遣大将廉颇率军驻扎在长平,目的是接应并保护这些从秦军占领区逃来的上党百姓。
四月,王龁便乘机进攻赵国。赵孝成王任命廉颇为军队统帅,负责抵御秦军。在一次交锋中,赵国士兵主动攻击了秦国的侦察兵,结果秦军侦察兵杀了赵军的一名副将。
六月,秦军又取得了胜利,攻陷了赵军的阵地,俘获了两名守鄣(一种军事堡垒)的军官和四名都尉级别的军官。
七月,赵军开始修筑堡垒工事,采取防守策略。然而,秦军再次发动进攻,攻破了赵军的堡垒,又俘虏了两名都尉,击溃了赵军的阵列,并夺取了赵军西面的堡垒阵地。
面对接连的失利,赵王深感忧虑,他在作战与求和之间犹豫不决,于是召见大臣楼昌和虞卿商议对策。赵王说:“我军交战不能取胜,又损失了都尉。我考虑让后方部队卷起铠甲,急速行军去增援前线,你们觉得怎么样?”
楼昌回答道:“这样做没有益处,不如派出特使去秦国求和。”
虞卿则提出了不同的看法:“那些主张求和的人,无非是认为如果不求和,军队必定会被击溃,议和的主动权掌握在秦国手中。大王您判断一下秦国的意图,它是不是想彻底击溃大王的军队呢?”
赵王回答说:“秦国这次是不遗余力,必定是要彻底击败赵军才肯罢休的。”
虞卿于是建议:“大王请暂且听我的意见,派出使者携带贵重宝物去联合楚、魏两国。楚、魏想得到大王的贵重宝物,必然会接纳我们的使者。只要赵国使者进入了楚、魏,秦国就必然会怀疑天下诸侯要合纵抗秦,从而产生恐惧。这样的话,与秦国的和谈才有可能成功。”
赵王最终没有采纳虞卿的策略。他决定直接向秦国求和,并委派平阳君负责此事,派遣了贵族郑朱作为使者前往秦国。秦国接纳了郑朱。郑朱入秦后, 赵王召见虞卿,询问他说:“我让平阳君负责与秦国议和,秦国已经接纳了我们的使者郑朱。您认为结果会如何?”
虞卿分析道:“大王这次议和必定不会成功,我们的军队也必定会被击溃。而且,天下诸侯祝贺秦国战胜的使者,恐怕都要聚集在秦国了。郑朱是赵国地位显赫的贵族,他进入秦国,秦王和他的重臣应侯范雎一定会刻意抬高他的身份,隆重接待他,以此向天下各国炫耀。楚、魏两国看到赵国派人去秦国求和,就会认为赵国已经和秦国和解,必然不会再来救援大王。秦国一旦知道天下诸侯不会来救援赵国,那么它就不会真心实意地与赵国达成和约了。”事情的发展果然如虞卿所料,秦国虽然高调地接待并宣扬郑朱的到来,但最终没有与赵国达成任何实质性的和约。
秦、赵两国在长平长期相持不下,魏国密切关注着局势的发展。平都君劝魏安釐王与赵国合纵抗秦。
魏王犹豫地说:“秦国答应把垣雍归还我们。”(垣雍本是韩地,在今河南原阳县西,为韩、魏交界处的交通要道,秦国因占有垣雍,便可决开荥泽的水直灌大梁,对魏国安全构成重大威胁。)
平都君向魏王分析说:“我认为归还垣雍只是一句空话。秦、赵两国在长平城下长期相持,不分胜负,诸侯与秦国联合,就会灭掉赵国;与赵国联合就会灭掉秦国,秦国担心大王改变主意,所以用垣雍作为诱饵。秦国战胜了赵国,大王敢要求割让垣雍吗?我说:‘不敢。’秦国不能战胜赵国,大王能让韩国交出垣雍吗?我说:‘不能。’所以我说归还垣雍只是一句空话。”魏王点头称是,但终究没有出兵援赵。
与此同时,秦军屡次打败赵军,廉颇采取坚守营垒不再出战的策略。赵王认为廉颇损失了士兵,现在更因胆怯而不敢应战,十分生气,多次责备他。而秦相范雎也派人带着千金到赵国施行反间计,散布谣言说:“秦国唯一惧怕的,就是让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当大将。廉颇容易对付,他很快就要投降了。”赵王听信了这些话,就决定用赵括代替廉颇为大将。
这时,蔺相如进谏说:“大王您只根据赵括的名气就任用他,这就像胶住了琴弦来弹琴一样,过于死板,不懂得变通。赵括这人只会死读他父亲留下的兵书,根本不懂得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变。”但赵王没有听从他的意见。
赵括从小学习兵法,自认为天下没有人能比得上他。他曾和父亲赵奢谈论用兵打仗的事,赵奢虽然难不倒他,却从不称赞。赵括的母亲询问原因,赵奢说:“带兵打仗,是要冒生命危险的事,但赵括却把这说得轻而易举。如果赵国不用赵括为将还好,如果一定要用他,将来让赵军覆灭的一定是他。”
等到赵括将要领兵出发时,他的母亲给赵王上书,说不能让赵括当将军。赵王问:“这是为什么?”
赵母回答说:“当初我侍奉他父亲的时候,他父亲正担任将军。他亲自捧着食物去招待的士兵就有几十位,像朋友般平等结交的军吏更是数以百计;大王和王族们赏赐给他的财物,全都分给部下军吏和僚属;从接受大王任命的那天起,就不再过问家里的事。现在赵括一当上将军,就面向东高高坐着接受部下的朝拜,军中的官兵没有人敢抬头看他。大王赏赐给他的金银绸缎,他都拿回家收藏起来,并且天天打听哪里有便宜合适的田地房屋,看到合适的就买下来。大王认为他像他父亲,其实他们父子的心思完全不同。希望大王不要派他去。”
赵王说:“老太太您就别管这事了,我已经决定了!”
赵母于是说:“如果大王一定要派他去,那么万一他将来不称职,请不要让我跟着受连坐之罪。”赵王答应了她的请求。
赵括上任的消息传到秦国,秦王秘密任命武安君白起为秦军总指挥,让王龁降为副将,并在军中下令:“有胆敢泄露武安君是主将消息的,立刻斩首!”
赵括一到前线,就把军队原来的规章制度全部更改,撤换了许多军官,然后出兵去攻打秦军。白起假装战败撤退,赵括不知是计,乘胜追击,一直冲到秦军的营垒前,但秦军营垒防守坚固,赵军无法攻破。这时,白起预先埋伏的两万五千奇兵切断了赵军的退路,另外五千骑兵则穿插分割,把赵军主力部队和他们的营垒之间的联系也截断了。赵军被分割成两部分,运送粮食的通道也被彻底切断。白起派出精锐的轻装部队不断袭击赵军,赵军交战失利,只好就地修筑营垒,转为防守,等待援兵到来。
秦王得知赵军的粮道已被切断,就亲自赶到河内郡,征发当地所有十五岁以上的男子,全部派往长平战场,去阻截赵国派来的援兵和运送的粮食。
赵军陷入重围后,齐国和楚国曾打算出兵救援赵国。赵军粮食耗尽,向齐国请求借粮,但齐王拒绝了。
谋士周子劝齐王说:“赵国对于齐国和楚国来说,就像一道屏障,好比牙齿外面有嘴唇保护着,嘴唇没了,牙齿就会受寒。今天赵国灭亡了,明天灾祸就会落到齐国和楚国头上。而且救援赵国这件事,紧迫得就像捧着漏水的瓦罐去浇烧焦的铁锅一样,刻不容缓。救援赵国,是高尚的道义之举;打退秦军,更能显扬威名。既能主持正义拯救将亡的国家,又能显示威力击退强大的秦军,不去做这些大事,却只吝惜粮食,这为国家考虑的策略可就大错特错了!”齐王还是不听。
到了九月,赵军已经断粮四十六天了,士兵们饿得在营内暗中互相残杀,吃同伴的尸体。赵括被逼无奈,只得下令全军紧急进攻秦军的营垒,试图突围。他想把部队分成四队,轮番冲击,反复冲了四五次,还是冲不出去。最后,赵括亲自率领最精锐的士兵上阵搏杀,结果被秦军射死。赵军彻底崩溃,士兵约四十万人全部投降。
白起说:“秦国之前已经攻占了上党,可上党的百姓不情愿归顺秦国,反而去投奔赵国。赵国的士兵反复无常,不把他们全部杀掉,恐怕以后会作乱。”于是使用欺诈手段,把这几十万投降的赵军士兵全都活埋了,只放回了其中年纪最小的二百四十个人回赵国报信。这一仗前后共斩杀俘虏四十五万人,赵国上下为之震惊。
后来,《水经注•沁水注》转引《上党记》说:长平城在上党郡的南边,秦军的营地在西边,两国军队一起喝这条溪涧里的水,相距不过五里。秦军活埋了赵国兵众以后,又把他们的头颅收集起来在营地中筑起高台,高台利用山势而建,高高地拔地而起,现在还叫它白起台。城的左右两边,沿着山边,横过低地,南北五十多里,东西二十多里的一带地方,全是秦赵的旧营垒,壁垒的遗址还在。汉武帝元朔二年,把这里封给将军卫青,立为侯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