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五年(辛丑,公元前260年)
白起全歼赵括四十五万军队
秦帝派左庶长王龁进攻上党,予以攻克,上党百姓逃亡赵国。赵国派廉颇率军驻守长平,接应上党逃来的百姓。
王龁于是率军攻打赵国,赵军迎战,几战不胜,一员副将和四名都尉阵亡。
赵王与楼昌、虞卿商议,楼昌建议派地位高的使节与秦国媾和,虞卿反对说:和与不和,控制权在秦国;秦国现在已下定决心要大破赵军,我们即使去求和,秦国也不会同意。
我们不如派出使者用重金珠宝拉拢楚国、魏国。楚国、魏国一接受,秦国就会疑心各国重新结成抗秦阵线,那是在媾和可以成功,赵王不听虞卿的意见,仍派郑朱去了。
虞卿说:大王肯定见不到和谈成功而赵军就被击破了,为什么呢?各国都在派使者赴秦国胜利,郑朱是赵国地位很高的人,
秦王、应侯肯定会把郑朱来求和的事向各国宣扬,各国看到赵国派人去求和,便不会再出兵救援赵国;秦国知道赵国孤立无援,就愈发不肯讲和了。
不久,秦国果然大肆宣扬郑朱来使,而不与赵国进行和谈。
赵国屡次被秦军打败,廉颇便下令坚守营垒,拒不出战,赵王以为廉颇,损兵折将后更加胆怯,不敢迎敌,气愤的多次斥责他,
应侯范雎又派人用千金去赵国施行反间计,散布谣言说:秦国所怕的,只是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做大将,廉颇好对付,而且他也快投降了!
赵王中计,便用赵括代替廉颇为大将。
蔺相如劝阻说:大王因为有些名气就重用他,这是粘住调弦的琴柱再弹琴呀!赵括只知道死读他父亲的兵书,不知道随机应变。
赵王乃不听。起初赵括学习兵法时,就自以为天下无人可比。他曾与父亲赵奢讨论兵法,赵奢也难不到他,但终究不说他有才干。
赵括的母亲询问原因,赵奢说:带兵打仗,就是出生入死,而赵括谈起来却很随便。
赵括不用他为大将也还罢了,如果一定要用他,灭亡赵军的必定是赵括。待到赵括将要出发,他母亲急忙上书,指出赵括不能重用。
赵王问:为什么?回答说:当年我侍奉赵括的父亲,他做大将时,亲自去捧着饭碗招待的有几十位,他的朋友有几百人。大王及宗室王族给他的赏赐,他全部分发给将士。他自接受任命之日起,就不在过问家事,
赵括刚刚做了大将,就向东高坐,接受拜见,大小军官没人敢抬头正脸看他,
大王赏赐他的金银绸缎,全部拿回家藏起来,每天忙于观察看到有什么良田美宅可买就买下来,大王你以为他像父亲,其实他们父子用心完全不同,请大王千万不要派他去。
秦王听说赵括已经上任为大将,便暗中派武安君白起为上将军,改王龁为副将,
下令军:谁敢泄露白起为上将军的消息,格杀勿论!赵括到了赵军中,全部推翻原来的规定,调换军官,下令出兵攻击秦军。
白起佯装战败退走,预先布置下两支奇兵准备截击。
赵括乘胜追击,直达秦军营垒,秦军坚守,无法攻克。这时秦军一支两万五千人的奇兵已经切断了赵军的后路,
另一支五千人的奇兵堵截住赵军返回营垒的通道,赵军被一分为二,粮道也断绝。
武安君白起便下令精锐轻军前去袭击,赵军迎战失利,只好坚筑营垒等待救兵。秦王听说赵军运粮通道已经切断,亲自到河内征发十五岁以上的百姓全部调往长安,阻断赵国救兵及运粮。
齐国、楚国救援赵国。赵军缺乏粮食,向齐国请求接济,齐王不给。周子说:赵国对于齐国、楚国来说,是一道屏障,就像牙齿外面的嘴唇,唇亡齿寒。
今天赵国灭亡了,明天灾祸就会降临齐国、楚国。救援楚国这件事,应该像捧着漏瓦罐去浇烧焦了的铁锅那样,刻不容缓。
何况救援赵国是高尚的道义;抵抗秦军,是显示威名的好事。必须主持正义救援亡国,显示兵威击退强秦。不致力于此事反而爱惜粮食,这样为国家决策是个大错!齐王仍是不听。
九月,赵军已经已断粮四十六天,士兵都在内部暗中残杀,互相吞吃。
赵括穷急,便下令进攻秦军营垒,想派出四支队伍,轮番进攻,到第五次,仍然无法突围。赵括亲自率领兵上前肉搏,被秦兵射死。
赵军全线崩溃,四十万士兵全部投降。
白起说:当初秦军已攻克上党,上党百姓却不愿意归秦而去投降赵国,赵国士兵反复无常,不全部杀掉,恐怕会有后乱。
于是使用奸计把赵国降兵全部活埋,只放出两百四十个年岁小的回到赵国,
前后共杀死四十五万俘虏,赵国大为震惊。